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全国农学院院长论坛共话新农科建设与知农爱农人才培养

2025-08-14

八月的哈尔滨清风送爽,生机盎然。8月10日,第二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全国农学院院长论坛在哈尔滨召开。来自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农学院院长、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农科建设、农业教育创新、科研协同机制与产业融合模式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

聚焦新农科:重构农业教育与知识生产模式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庆红指出,在农耕文明向数字文明跃迁的时代节点上,农业领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新时代呼唤新农科,新农科需要新农人,新农人彰显新担当”。他认为,聚焦新农科、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

结合北京科技大学的实践,彭庆红介绍,学校以培养兼具深厚“三农”情怀、扎实理论基础、前沿技术素养和产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想信念、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实验站、科技小院等育人载体,引导学生“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论文写在田地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针对未来发展,彭庆红代表北京科技大学发出五点协同发展倡议:在学科建设上深化交叉融合,探索新农科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上强化协作,共建共享实践基地与特色课程;在科技创新上加强联合攻关,协同破解“卡脖子”难题;在服务产业与地方上共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国际舞台上加强交流合作,以即将启动的高水平国际期刊《原创》为支点,提升中国农业科技国际影响力。

立足区域特色:寒区农业与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探索

黑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井立强介绍了黑龙江大学农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特色优势。该校农学学科源于2003年并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现为中国作物学会甜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开设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于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知农、爱农、兴农人才,如何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田间地头,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我们共同探索破解。”井立强期待,黑龙江大学与全国涉农高校建立紧密联系,凝聚更多共识,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直面实践需求:从用人单位视角谈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朱龙付表示,自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以来,高校在农科人才培养中面临两个基础问题:传统农科专业改造及人才培养如何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新农科新专业建设中多学科加持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育人如何有效融合。在课程体系优化中,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尺度与边界、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如何与农科融合形成有效体系,仍需各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多方位的探索。

作为黑龙江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黑龙江省农科院在品种培育、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2022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十大常规水稻推广品种中,该院培育的占4个,其中“龙粳31”应用面积全国第一;十大推广大豆品种中该院占6席,“黑河43”应用面积全国第一。

朱龙付介绍,该院拥有3.5万亩试验基地,具有丰富的适合寒区的水稻、大豆和玉米等种质资源。未来,黑龙江省农科院将加强与全国科研院校在生物育种技术与种源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培养更多应用型现代农业创新人才,更好服务于建好建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