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7
牡丹江市农委 | |
本网讯(丁国新)时下,“塞外小江南”东宁市的莽莽群山在金秋时节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农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在位于东宁镇西不远、群山环抱的太平泉村,种植大户盛艳景组织60多位中老年村民,在1060亩山坡上采收平欧大榛子。看着个头椭圆果实饱满、直径接近一元硬币的大榛子把小篮子很快装满,村民个个喜气洋洋。 “这片山地是2013年春我从54户乡亲手里转包来的,连续4年投入上千万元,栽下10多万株苗木,靠苦干今年终于实现亩产大榛子上百斤,亩收入3000多元。”盛艳景说,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作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东宁农民应该在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方面起带头作用。 东宁市“九山半水半分田”,盛艳景早年也尝过山坡地上种庄稼“靠天吃饭”、水土流失严重的苦头。穷则思变,她外出做生意赚到了第一桶金。2013年初春,县里号召农民引进优良杂交品种“平欧大榛子”增收致富,盛艳景筹措资金,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把太平泉村西山、北山的大片坡地承包下来,立志既要让自己勤劳致富,也要为改善生态环境做一份贡献。 经过4年劳作,被大片树林保护的太平泉村西山、北山告别了水土流失历史。“与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种植大榛子的农户不一样,我们创业初期就考虑规模化经营、工厂化生产。”盛艳景说,2013年春她雇了6台挖掘机、12组劳动力,两周时间在山上栽植大榛子苗木11万株,打了水井,栽防风林,让山坡迅速披上绿装;近两年依靠当地农业经营管理站、妇联帮助,抓住大榛子产业蓬勃兴起的机遇,盛艳景陆续投资建成占地300亩的苗圃,形成了深加工生产线,推出了榛子油、榛子酱、榛子露、榛子粉等新产品。秋收后她打算到沈阳、哈尔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让东宁的特色山产品声名远扬。 随着一批种植大户的出现,今年东宁市大榛子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每斤售价30元,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盛艳景也成为“牡丹江市绿化工作先进个人”。四十不惑,如今她满怀理想,希望几年后争取上市融资。 与盛艳景种植大榛子把绿化山坡作为毕生事业相似,70岁的大肚川镇大肚川村农民公佩才,也是一位“靠山吃山”勤劳致富的能人。今年秋天他在山坡地上种植的45亩葡萄丰产增收,亩产量达到4000多斤,每斤售价5至6元,优质葡萄不仅畅销东宁及鸡西、密山、虎林等周边县(市),还靠网上促销、冷链物流打入哈尔滨、北京、上海市场,每亩地纯收入1万元。 “我在山区种了一辈子地,从种玉米变成种人参、种果树、种葡萄。”公佩才说,9年前他从吉林引进葡萄品种在东宁山区栽培取得成功,经过摸索今年他种植的葡萄使用豆饼、猪粪当肥料,靠打绿色牌受到消费者欢迎。本村年轻人通过冷库储藏、冷链物流、网上营销,进一步提升了东宁果品的市场价值。今年由公佩才等致富能人共同兴办的果业合作社在大肚川、东宁等乡镇发展水果种植基地3000多亩,品种有大榛子、葡萄、苹果梨、早酥梨等,不仅满足了消费者需求,还可以为当地葡萄酒厂提供生产原料。明年公佩才准备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水平,让优质葡萄出口俄罗斯。 谈到东宁农民“靠山吃山”发展林下经济,自然少不了以黑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东宁市供销社负责人说,今年东宁所辖6个乡镇、102个村都把食用菌当作主导产业,每个村都有黑木耳种植能手,预计食用菌产业将拉动东宁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5万元。该市农业局负责人说,通过大力发展以黑木耳、大榛子、葡萄等土特产为代表的林下经济,东宁森林覆盖率超过85%,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促农增收的“金山银山”。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