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新闻 >> 正文

重点新闻

黑龙江省农科院 “科技增粮” 今年底气更足了

2024-03-27

2023年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收获现场。本报资料片

春分至,农事起,龙江大地上“科技增粮产能提升”示范工程拉开大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全省13个地市的60个县(市、区)和40个农场,依托1000家合作社开展科技增粮工作,助推我省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省农科院日前召开的科技增粮产能示范工程2024年启动会提出,要从良种选育、良技推广、地力提升、模式创新四方面发力。

向优良品种要粮食产量粮安天下,种筑基石。

省农科院将加大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力度,持续向龙江农业生产一线提供强有力的品种支撑。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告诉记者,自家合作社已多年种植省农科院的优质水稻品种,其中“龙粳31”“龙粳3049”“齐粳10”等品种田间表现良好,食味值高,亩产最高能达到1200斤。连年的丰收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让李玉成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准备在合作社12000亩耕地上继续播种这些良种,用他的话来说,这是自己种地最大的底气。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这些优良作物品种造福更多农民,省农科院预计到2026年将本院育成的水稻、大豆、玉米新品种年推广面积1.23亿亩,增加产量69.83亿斤。

向先进技术要粮食

产量先进技术的应用是推动粮食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优良品种与配套先进生产技术的组合正逐渐受到重视。这一点,巴彦县刘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辉深有体会。

“以前种地全凭庄稼汉的经验,现在不一样了,良种还需配良法。”刘辉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一改之前小垄种植的方式,采用“玉米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种植作物。2023年采用小垄种植的农户玉米平均亩产1700斤,而采用这项新技术的地块平均亩产为2200斤,每亩增产500斤左右、增收450元左右,产量非常可观。

从春耕到秋收,专家们参与到合作社和农户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为每一处田地量身定制种植方案、改进技术措施,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及配套农机具的研发推广到基层一线,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

向地力提升要粮

食产量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省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所长钱春荣研究员介绍,秸秆还田利用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可实现秸秆粉碎后覆盖还田,播种时采取条带耕作,苗带祼露提高了地温和播种质量,保障苗齐苗壮,减少了清理秸秆、机械耕整地等作业环节。

“这项技术的应用可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得。”钱春荣说,该技术可每亩节省35元的农机作业成本,出苗整齐度可提升5%至10%,在试验地块的亩产由1300斤提高到1700斤,同时增强了土壤的地力、保墒效果与抗水蚀能力。据了解,省农科院将持续按照“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的原则,组装自身在盐碱地、白浆土改良和坝外地利用等方面的品种、栽培和地力耕作技术,加大推广使用力度。

向模式创新要粮食产量

通过发掘作物间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品种技术优势,将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升。据介绍,省农科院现已推广“麦玉”套种模式、“麦菜”复种增效模式、“鲜食玉米-冬黑麦-鲜食玉米”两年三熟模式等多种模式。

2023年,省农科院作物资源研究所在安达市羊草镇南来村推广示范了“麦菜”复种增效模式,当年7月,超早熟小麦喜获丰收后,种植户们又在同一地块复种大白菜,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经测算,采用复种模式的总净收入每亩可以达到4000元以上。2023年,这种模式在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有2万亩,既改善了我省南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一季两茬的作物收获,新型的耕作模式效果初显。

这次科技增粮产能提升示范工程的启动,对于农户们来说是迎来了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更新理念的好时机,对于农科院专家来说是拥有了成果展示、项目落地、服务“三农”的好平台,它对于全省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标志着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科技助粮增,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