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精神文明

【解放思想学典型】扎根边疆践初心 科技援疆结硕果——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援疆专家夏善勇

2025-05-14

“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有多大,不援疆就不知道家国情怀有多深。”这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援疆专家夏善勇初到新疆时的深切感悟。2020年4月,他响应国家号召,跨越千里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投身农业科技援疆事业。2023年,他主动申请二次援疆,留下来继续完成未竟的心愿,誓言“把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兵团百姓家”。五年间,他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制定地方技术标准、开展农技培训,让龙江马铃薯在新疆生根发芽,用科技力量助力边疆农业提质增效。

迎难而上 破解土传病害难题

刚到新疆时,夏善勇在十师一八八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他发现当地因长期种植打瓜、葫芦瓜、葵花等经济作物,导致土传病害比较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党和人民派我来,就是要解决问题!”他结合阿勒泰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以马铃薯倒茬轮作控制病害的思路。然而,新疆与黑龙江土壤条件差异大,当地还面临品种落后、科研力量薄弱、资金短缺等挑战。

2C492

夏善勇多方协调,一方面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娘家”资源,引进12个马铃薯新品种;另一方面联合当地企业开展免费供种试验。三年间,他带领团队筛选出3个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的品种。其中,“龙薯8号”新品种在成熟期和产量方面表现出早熟和高产特点,生产试验产量达4327公斤/亩,较传统品种增产13.86%,亩增产500多公斤,干物质含量24%,完全符合全粉加工需求,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预期效果。

科技赋能 制定标准助力产业升级

品种问题解决后,如何实现标准化高效生产成为新课题。2024年,根据三年试验示范数据,结合阿勒泰地区物候条件,夏善勇联合当地科研单位制定了《阿勒泰地区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内容规定了地块选择、种薯处理、播种时间、播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要求,实现了阿勒泰地区马铃薯高效生产的标准化,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授人以渔 培训指导培育本土力量

作为第十师科技特派员,夏善勇深知“输血”不如“造血”。他走遍8个团场,在春播、田管等关键期开展现场指导;针对低温冷害、冰雹灾害,及时制定抗灾自救方案;参加十师“高素质农工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科普培训,累计培训职工300余人次。同时作为评审专家参加讨论《第十师北屯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及申请兵团项目“马铃薯全粉加工新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的应用”。

18BC3

“下地是农民、进屋是专家,到了课堂是多面手!”职工们的评价道出他的付出。他还与北屯农科所年轻科研人员结对,传授技术方法,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科技队伍。

二次援疆 初心如磐再出发

2023年首期援疆期满时,夏善勇的行李箱里装着未竟的使命——筛选的品种尚未推广,产业链条亟待完善。“地里的课题还没答完卷,我不能走!”他再次递交申请,继续奔波在龙疆两地。

2024年,夏善勇又引入黑龙江马铃薯早熟加工型新品种“龙薯24号”、籽用南瓜“银龙瓜1号”开展区域适应性试验,旨在促进当地主栽品种更新换代及种植业结构调整。

2CBDD

“兵团精神已融入我的血脉。”夏善勇说。从单一种植到标准化生产,从技术匮乏到人才涌现,他的坚守让龙江技术与新疆土地深度融合,更诠释了援疆干部人才“舍家报国、倾情奉献”的崇高使命。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新时代援疆干部人才的责任担当,更谱写了一曲龙疆两地携手发展的动人乐章。

五载春秋,他让龙江“金豆”在戈壁滩结出硕果,更用科技之火点亮边疆乡村振兴之路。正如他在援疆日记中写下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当一粒粒薯种变成百姓的笑脸,所有的坚守都值得。”这位从黑土地走来的农业专家,仍在用双脚丈量着新疆大地,用初心书写着新时代的“边塞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