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7月15日,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稻田草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项目及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重点攻关项目《农作物草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的支持下,由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两封一补动态精准施药’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现场观摩会”在阿城区成功召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农业大学、科研院所及推广部门代表、种植大户、科企合作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我院科技包联服务“粮食单产提升与增粮工程”的标志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破解困局:传统除草之痛
我省属寒地稻作区,常年遭受禾本科、阔叶及莎草科等50余种杂草侵袭,部分杂草已对常规药剂产生抗性。农户传统“哑铃式”除草方式前期重杀、中期怯用、后期猛补,施药次数高达4-6次,成本高昂,2024年全省农药用量约5.6万吨中除草剂占比更达78%,加剧面源污染,制约粮食产能提升和生态安全屏障构建。
创新破题:三级防控,精准施药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动态精准’——看天、看地、看草、看苗。”黄元炬研究员在现场解释道。团队针对寒地水稻早春低温、秧苗素质弱等痛点,首创以“插前封控+移栽后封杀+生长期靶向补防”为核心的三级防控时序:
插前封控:立足“防控为主”降低杂草基数,确保秧苗安全缓秧,避免传统前期过度用药伤苗。
移栽后封杀:依据实时草相精准施药,扼杀杂草生长关键期。
分蘖后期补防:像“绣花”般精细,靶向清除残存杂草。
这一颠覆性模式,将传统4-6次施药压缩至2-3次,从源头破解了农民“前期想根除导致伤苗、中期怕伤苗不敢用药、后期杂草失控猛补药”的恶性循环。
实证丰硕:减药增效,农民点赞
田间数据令人振奋:
除草率95%以上,显著优于常规模式。
农药减量超20-30%,有效缓解生态压力。
用药成本降低35%,施药次数减少1-2次。
水稻增产10%-15%,品质同步提升。
“以前打药累得直不起腰,现在省药省力还增产!”种粮大户金桂英的感慨道出农民心声,该技术应用意愿超85%,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心秘方”。
引领未来:全域推广,筑牢粮安根基
凭借“用药少、污染小、操作简”的显著优势,“两封一补动态精准施药”技术已覆盖黑龙江全域及吉林部分产区,被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4、2025连续两年列为省农业主推技术。
“十四五”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湖南农业大学潘浪教授高度评价:“该技术作为寒地稻区杂草高效防控标杆,在东北等示范区综合防效达95%以上,为全国稻田草害区域性防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从阿城区的示范田放眼广袤黑土,这场由科技驱动的“除草革命”正深刻重塑寒地稻作基因。我们将继续强化该技术科普推广,让绿色高效的“龙江方案”惠及万千稻农,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攻坚与粮食安全屏障建设注入核心科技动力,在松嫩平原谱写“丰产又绿色”的现代农业新篇章。
下一篇:富硒小麦示范田喜获丰收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