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如何用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七种武器”

2014-12-12

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据新华社报道,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收官意味着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成果的好坏则是开展下一阶段整体工作的基础。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社会如何稳定快速发展,成了6亿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从权威机构总结并解读会议释放的要点信号我们看到,“就业、扶贫、稳产量、创业、创新、转方式、调结构”成了2015年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七种武器”。

如何合理用好这“七种武器”是收官的基础,也是会议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

从目前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将农业发展的基础点定在了“稳产量”上,也就是说,稳定的背后有着不稳定的因素。2014年,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再创丰收年,但这是建立在未受灾产区粮食增产的基础之上,受灾产区和未受灾产区在2014年的生态压力并没有得到大幅减轻,压力将一直持续存在。

要减轻压力,首当其冲的是各级地方政府要针对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充分利用利用各类农业生产新方式,农业大数据和农产品种植新技术,合理分配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深化转变农业生产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将农业生产的质量提升到核心竞争力上来,从而保证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创业、创新”要和大众结合,唯有充分发挥并激发广大农业生产者和社会其他资源的创造力,尤其是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带动作用,才能有效解决返乡农民就业、致富的问题。

在中国农村,村官一直是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都是在当地村民中产生,由于地域性和知识性等局限,村官能够带动村民创业并致富的事例并不普遍。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大学生这一充满活动的群体进入了农村的村级组织,一方面,大学生有文化、有动力、有一定的创业资源,另一方面,村级组织这一中国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形式能够给予大学生创业最基本的资源支持。

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和农业发展的指导者,各级地方政府在转方式、调结构上能起到决策作用,但在大众创业、创新上必须发挥大众的力量。

在当今农村人口老年化、幼龄化的基本状态下,大学生村官毫无疑问是农村大众创业、创新主体的中坚力量,只有充分发挥了大学生村官的经济拉动作用,为农民增收,才能真正扭转长期以来扶贫不致富的问题,2015年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乃至城镇化进程才有了赖以持续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