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3
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安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活动重在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全程监管,强化能力提升,推进社会共治,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引导和带动地方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前一阶段,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对有条件的县(市)工作开展情况、质量安全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开展了考核评价,遴选推荐了103个质量安全县和4个质量安全市(名单及简介附后)。
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的要求,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各界监督,保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的质量,受农业部委托,我公司将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公开征询意见,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请于2015年5月19日前通过信函、邮件、电话等方式向清研灵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提出意见,说明异议的具体内容和理由。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9号银谷大厦1709室,清研灵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邮编:100191;联系电话:010-82525966;传真:010-82525606;电子邮箱:media@netranking.cn。
清研灵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2日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公示名单及简介
北京市
房山区有耕地30万亩,主导产业为食用菌、设施蔬菜、畜禽水产养殖。区领导高度重视,投资大,措施强,成效好。创造三项全国第一:第一批建成使用区级检测中心;第一批通过计量与资质双认证;第一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在北京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建立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率先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2011年,获北京市首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次年,提出举全区之力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目标,为北京首倡。
平谷区是北京市“菜篮子”产品主产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水平居全市前列。果品总产量、总收入、人均收入连续28年全市第一,是全市蛋鸡养殖第一区,是全市最大淡水鱼产出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形成了独具平谷特色的“四大保障,十大体系,八个落实,一个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保障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先进区和示范区,2013年获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
天津市
静海县是天津的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初步形成了以设施蔬菜、林果、畜禽、水产品、林下种养、苗圃、花卉、优质杂粮、腌制品、中药材等10大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静海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绩效管理,充实基层监管力量,突出巡查整治,前移质量关口,狠抓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开展“放心农产品”工程建设,实现大宗农产品“三品一标”生产全覆盖,全县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高于99%。
武清区地处京津之间,蔬菜、奶牛两大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市的三分之一。2013年被评定为2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之一。近年来,武清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区建立三级监管网络,落实监管责任,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打造“放心农产品”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形成了责任明确、监管到位、全民关注的工作常态,全区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高于99%。
河北省
滦平县位于承德市西南部,是京郊型畜禽养殖和蔬菜种植大县,年出栏生猪80万头,肉鸡4000万只,蔬菜产量5.5亿公斤,肉类总产量10148万公斤,禽蛋产量904.4万公斤,牛奶产量947.3万公斤,为“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首都菜篮子体系供应示范县”和“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滦平县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生猪、肉鸡、蔬菜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以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质量安全监管、市场抽样监测、市场准入准出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玉田县地处京、津、唐三角中心地带,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蔬菜产量282万吨,生猪140万头;肉牛存栏13.51万头,水产品总产5250吨,先后被授予“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河北省蔬菜出口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0年以后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玉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制度建设,狠抓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监测、“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曹妃甸区位于唐山市东南沿海,全区蔬菜总产10.21万吨,水果总产0.7万吨,生猪年出栏35.5万头,肉类总产2.84万吨;家禽出栏237万只,禽蛋总产0.6万吨,牛奶总产量0.32万吨,水产品产量11.86万吨,被誉为“全国河蟹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拥有河北省著名商标15个,名牌商标1个,优质产品4个。曹妃甸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揽,积极打造京津唐地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队伍(体系)建设、完善制度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4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河北省最北部,现有马铃薯、肉奶牛、反季节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肉鸡、中药材、花卉等新兴特色产业。全县马铃薯63.19万亩,蔬菜29.89万亩;肉产量7万吨,蛋产量3.5万吨,奶产量6.5万吨,水产品产量2540吨,被评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场县通过落实责任、强化检测能力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结合乡镇区域站建立农业综合执法中队、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追溯体系等措施,加强一线监管力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山西省
新绛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南部,全县形成了粮、菜、果、药、畜五大主导产业,其中蔬菜产业是新绛县的标志性产业,蔬菜播种面积31万亩,是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第一大县,产值17亿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全县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近年来蔬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100%,多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太谷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辖9个乡镇,耕地面积43.5万亩,蔬菜产量120万吨、水果产量8.14万吨、畜产品综合产量26.9万吨。属山西省“菜篮子”主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农业基本形成了以苗木、菜、畜、果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全县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的监管履职情况全部纳入了《晋中市食品安全责任监督网格化信息系统》,实施了信息化管理,3年来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怀仁县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辖4个镇、6个乡,是山西省“一县一业”肉羊养殖示范基地县。2014年,全县羊饲养量406万只。有肉羊屠宰加工企业10家,加工能力600万只。近年来,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要求,立足怀仁“一县一业”肉羊养殖实际,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格局,突出养殖、调运、屠宰、加工、饲料、兽药等方面的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内蒙古自治区
喀喇沁旗是传统的农牧业旗县。以玉米、谷子、蔬菜、中药材、食用菌、马铃薯、肉牛、肉羊、蛋类等农畜产品生产为主。喀喇沁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已纳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建成了旗、乡、村三级监管和检测网络,初步构建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实施产地准出制度。全旗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46个,建成7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一大批品牌农畜产品已具有广泛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阿荣旗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471.6万亩,粮食总产达41.6亿斤。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第十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旗建设蔬菜标准园870亩,建设日光温室240栋,牧业年度牲畜存栏410.77万头(只),发展肉牛、肉羊养殖示范屯80个,示范户1940户。阿荣旗于2012年参与创建自治区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几年来从建立制度、加大宣传、加强培训、保障资金着手,抓农牧业投入品把好质量安全源头关、抓基地建设把好产品生产关、抓“三品一标”认证监管把好品牌建设关,建立监测管理体系,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形成了旗、乡、村的三级监管网络和旗、乡两级检验检测网络。
扎赉特旗总面积11155平方公里,有耕地510万亩、草场598万亩,土质肥沃,水质清澈,盛产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绿豆等。获批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01万亩,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先进县、食品安全示范县、生猪调出大县。作为自治区首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旗委、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专项推进。旗乡两级监管机构实现了“职能、人员、经费、服务”“四有”“四到位”,村、组实行监督员、协管员制度,监管效果显著。
辽宁省
法库县隶属沈阳市,是国家粮食大县、国家级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区,耕地总面积198万亩。法库县整合资源,组建监控中心,形成检验检测、投入品管理、环境监测、病虫害预警等“四大网络体系”;建成850平方米开放式检测室,并已通过“双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信息化服务平台,将重点农资、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平台管理;引进二维码备案管理系统,实行农资经营备案制度;大力培育品牌,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41个。
大洼县区域面积1349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水稻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10亿斤,连续5年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同时,盛产河蟹、肉鸭及碱地系列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大洼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软硬件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去年,被列为“全国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今年4月,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农特产品溯源满天星计划“全国首家试点县”,为地产农特产品配备了“身份证”和“户口本”。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设施农业和畜牧业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蔬菜种植面积25053公顷,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64万头、16.3万头、84.3万只,水产养殖面积812公顷。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健全。建立了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制度完善,重点生产企业的生产环节实行全程可追溯管理。多次被评为省级农业投入品监管示范县。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段,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49位,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渔业生产重点县,是国家出口草莓质量安全示范区和贝类出口示范区,是声誉远播的鱼米之乡。东港市拥有全省整合最完整、实验室面积最大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机构,面积达1500平方米;构建了上下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格局;实施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了内容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平台。
吉林省
敦化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大的蔬菜、食用菌、淡水鱼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县。多年来,敦化市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等国家级项目。近年来,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总量达到97个。目前,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呈现了“政府重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能力具备、状况良好”的发展态势。
榆树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畜产品生产基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创建试点县。近年来,全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严格属地管理,层层落实责任,以围绕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目标,加大监管巡查力度、推广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三品一标”认证实现农、畜、水产品三大类全覆盖,总量达到36个。
公主岭市是中国玉米之乡,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创建试点县。近年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加强监测,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拥有蔬菜标准园区7个、省级蔬菜园区13个、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场2个,国家级畜牧小区3个、省级示范场9个。
黑龙江省
阿城区地理环境优越,耕地面积116亩,2005年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示范县,主要发展粘玉米、蔬菜、水稻等特色产业,阿城大蒜、杨树小米、亚沟豆包等产品驰名中外。该区质量安全基础好、投入大、起步早,坚持以“三品一标”认证牵动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追溯体系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倒逼机制,围绕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者第一责任推行各项监管制度,多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宁安市生态环境良好,耕地面积237万亩,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商品粮、蔬菜、蚕蜂、寒地果为主导产业,响水大米、兰岗西瓜、虹鳟鱼等特色产品驰名中外。该市重视质量安全,逐级纳入规划和考核,行政检测执法体系完善。制定推广多项生产技术规程,“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全市比重86%。各项监管制度完善,建立安全追溯体系,依托具有内陆型口岸功能园区,带动优质农产品大量出口。
龙江县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水源丰富,耕地面积551万亩,是黑龙江省产粮第一大县,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主要发展玉米、水稻两大优势产业,形成农、林、牧、渔协调互动发展格局。该县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为依托,围绕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安全执法监管为重点,逐级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监管机制,落实安全责任,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建设完成37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上海市
浦东新区现有耕地面积50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1万亩,2014年粮食产量1.3亿公斤,蔬菜上市65万吨,肉类产量4.7万吨。以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建设为抓手,按照监管工作“有机构、有平台、有队伍、有标准、有要求”的总体思路,构建“一图、二书、三员、四定”监管机制,形成区、镇、村三级监管体系与检测网络,建立镇监管员、村协管员、企业信息员基层监管队伍,全面落实以生产档案记录为主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金山区地处上海西南,全区总耕地面积29.56万亩,农业人口32.2万人,农业总产值35.6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区整建制创建“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镇”成功,全区形成了“1+19+119”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多年来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抽检合格率保持100%,“三品一标”认证率连续三年位居上海市第一。
江苏省
张家港市建有高效园艺14万亩,标准化优质蔬菜基地1.6万亩,省级“菜篮子”基地2个,总投资近3亿元。在全省首推农药集中配送体系,配送率达到85%以上,高毒农药全面禁售。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农产品质量建设和监管齐抓并举。率先开展“定对象、定人员、定任务”的网格化监管,建成产地和市场检测室112个,实现规模基地监管和检测全覆盖,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出。2014年在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评价中位列第一名。
建湖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有耕地101.4万亩、水域42.8万亩,年产粮食80万吨、蔬菜60万吨、水产品10万吨,年出栏家禽2000万只、生猪50万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万亩,“三品”基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93%;建立了“纵向分层到底、横向分块到边、纵横无缝对接”的三级监管网格;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基地18个,被评为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县。
姜堰区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获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形成了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油菜、特种水产、林果五大传统主导产业及优质家禽、蔬菜园艺、瘦肉型猪三大优势规模产业,溱湖簖蟹素有“南闸北簖”之称。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加强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和生产过程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位于全省前列。
海门市总耕地面积90.24万亩,海门香芋等特色瓜蔬、海门山羊、四青作物三大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现有监管员、协管员和内检员498人,依托完善的三级监管队伍和检测体系,坚持以检测为抓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抽检频率(每3-5天一次),加强结果运用,实行“五制”(检测结果告知制、质量信息通报制、产品质量公示制、环境质量报告制、超标原因追溯制),年快速检测超过3.17万个。2014年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浙江省
余杭区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发祥地。近年来,该区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着力打造了蔬菜、水果、茶叶、生态渔业等优势产业,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2.0亿元。该区以监管队伍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推行农产品追溯管理为重点,以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为落脚点,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逐步形成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共治”的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保障了城乡居民消费安全。
衢江区农业主导产业为粮食、生猪、柑桔,农业总值15.1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9元。按照“生态兴农美田园、放心安全美生活”要求,区委全会专门就放心农业作专题部署,“1+8”(1是放心农业,8是土壤环境监测、产品检验检测、农资市场监管、农业标准化、农产品溯源、生产经营诚信、技术服务、产品多元营销等八大体系)的放心农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全力打造“吃得放心、吃得开心”衢江农产品品牌。
嘉善县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是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现代精品农业,逐步形成了金(水稻)、白(食用菌)、绿(蔬菜)、蓝(水产)、彩(花卉)的“五色”产业带,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以“产管”融合推进的理念,用标准化链接生产与管理、追溯化链接准出与准入、诚信化链接经营与消费、制度化链接监管与主体,不断探索创新。该县先后被认定为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
德清县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水产业、畜禽业、笋竹业、蚕桑业四大主导产业,茶果蔬、花卉苗木两大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近年来,该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注重提高农业品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出“讲道德、更健康”诚信农产品工程建设、二维码溯源系统应用、“组团式服务、网格化管理”监管模式推广等优化组合拳,确保百姓舌尖上安全,获得全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称号。
安徽省
太湖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是全国茶叶、板栗、油茶、生猪、肉鸡重点生产县。所辖15个乡镇全部设立监管站,174个行政村配备村级协管员。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乡镇检测室建设,搭建太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93家规模生产单位纳入平台信息化管理,12家龙头企业农产品应用质量追溯标签。农业投入品监管实行入市备案登记制度,高毒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实名制管理,农业投入品连锁配送达75%以上。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是华东最大的河蟹、三黄鸡繁育基地,全国四大反季节香菇基地之一。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落实编制22名,构建了区、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全部监管人员达280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建立“黑名单”管理、农兽药准入管理、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案件联动协作、农业奖励补贴、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举报奖励、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日常巡查相结合,实现生产、收储运、批零市场全覆盖,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共治水平不断提升。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革命老区和“将军县”、“六安瓜片”和皖西白鹅的核心产区。在全省率先进行农业体制改革,2013年底整合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农业“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和动植物检疫防控、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等职能,组建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逐年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财政投入,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为所属23个乡镇配备速测设备。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模式,通过政府补贴发放粘虫板、有机肥等农业投入品等方式,调动农民绿色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与质量管控能力。
和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县辣椒”、“和县黄金瓜”获国家地理标志。县委、县政府明确相关部门、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和任务,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从2014年起,监管、监测、执法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建设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7个乡镇检测室和10个重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残速测点。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蔬菜经包装贴上二维码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基本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网上监管,流向的全程可追踪。
长丰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设施草莓生产第一大县。建立健全县、乡、村、企四级监管服务体系,逐级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新模式,14个乡镇共建成一、二级网格280个,实现监管工作前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执法工作常态开展。抓好草莓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制定草莓育苗技术规范、江淮草莓促成栽培生产技术规程、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3项省级地方标准。
福建省
尤溪县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主产粮食、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等,是“中国金柑之乡、绿竹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拥有绿茶、金柑、绿笋、茶籽油等地标。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农产品监测,实施“检打联动”。建立农资监管平台,建设农资放心店;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推广“质量安全可追溯+物联网技术”应用。通过“严产与严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云霄县主产水果、蔬菜、生猪、家禽等农产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拥有云霄枇杷等9个农产品地标。县乡监管机构健全,责任落实到位,监管经费确实保障。注重宣传培训,并与企业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部纳入农产品追溯平台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业执法。建立农残监测点,定期公告抽检结果,把好农产品上市关。
福清市位于福建东南部沿海,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国家出口食品(蛋制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畜牧、水产和蔬菜为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海西设施农业第一县”,农业总产值151亿元。实施治理“餐桌污染”,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设立监管科和镇街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建立“检打联动”机制、农资和农产品追溯“两个平台”,获得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称号。
福鼎市是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2013-2014年连续两年列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201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8亿元,农业主导产业主要是粮食、四季柚、槟榔芋、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不断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通过产地环境保护、投入品监管等一些列举措,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农产品的检测合格率都在99%以上。
江西省
永修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优质棉基地、全国重点渔业县、全国“三高”农业示范县和全省果业生产十强县、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突出优质粮食、特种水厂、特色水果、绿色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切实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领导重视,经费人员到位;二是逐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定量和速测实验全覆盖监管对象库;三是加快农业标准化推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新干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绿色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县。2014年粮食总产37.38万吨、生猪出栏88.8万头、水产品总量2.14万吨、蔬菜总产8.2万吨、水果总产21.1万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严格落实属地管理;二是完善县乡村三级监管机构;三是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四是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47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新建县自古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每年稻谷总产稳定在61万吨,水产品年产量8万吨,生猪年出栏80万头,家禽出笼50万羽,蔬菜总产量24万吨。近年来,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完善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完善县、乡、村三级监管机构;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五是推动“三品一标”发展,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08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
山东省
商河县是农业大县,人口62万,耕地110万亩,蔬菜面积25万亩;牛、猪、羊、家禽出栏分别是5.99万头、102.14万头、47.12万头、1181.55万只,肉蛋奶产量达17.05万吨,是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近年来,商河县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乡镇(街道)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及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并列入对县直部门、乡镇(街道)的绩效考核(权重10%、6%)。着重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检测、追溯、执法五大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特岗招聘了乡镇级协管员30名。
广饶县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建成了高标准粮食基地55万亩、棉花基地25万亩、蔬菜基地3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5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场355处、海淡水养殖16.5万亩,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3家,201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48亿元。监管、生产、检测、追溯、执法工作机制健全,三级管控体系完备,实现了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广饶县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单位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寿光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5处镇街区,人口103万,是“中国蔬菜之乡”。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80万亩,年产蔬菜450万吨;生猪、肉牛、奶牛、肉禽等畜产品年出栏10016.8718万头(只),其中规模化养殖8301.438万头(只);水产养殖总面积15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面积6.8万亩。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沂南县是典型农业大县。粮食总产42万吨,油料总产8.06万吨,蔬菜产量60亿公斤,畜牧总产值85亿元,渔业总产值1.35亿元,优质农产品基地园区239个,标准化养殖场138处,“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42个,知名农业品牌35个,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首批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等荣誉。近几年,沂南县突出全程监管,构建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网格化”监管体系,成立了村级服务网点,形成了“村委担保、农户承诺、村民自治、诚信经营、产地准出”的村级监管“沂南模式”。
成武县是鲁西南农业县、山东省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形成了蔬菜、畜牧、林业、水产四大主导产业,主要农产品粮、菜、林、棉、肉蛋和水产品总量位居山东省前列,总体基础较好。成武县是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近几年,该县突出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乡镇基层检测、监管追溯平台建设三大亮点,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着重加强农药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实行联合办案。全面加强质量检测,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未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河南省
内黄县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7个,面积达172万亩,绿色食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2个。建有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县有“中心”、乡有“站”、基地有“室”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国家级花生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省级尖椒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中国花生之乡”、“中国红枣之乡”、“中国尖椒之乡”。
新野县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中心,面积1062平方公里,83万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野现代农业突出“一主两翼”(粮食为主,肉牛、蔬菜为翼),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坚持部门监测,属地管理,全民参与;坚持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坚持综合执法,严查实管;坚持机制创新,激发活力。以“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为特征的肉牛产业化集群荣获国家出口肉牛质量安全示范区;集生产、加工、检测、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蔬菜产业,已获得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1个,申请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
汝州市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和肉类、蔬菜、畜产品生产基地。汝州市全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在法律宣传、机构设立、设备配置、日常检测监管、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13年8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化验室检测能力通过省级“双认证”。强化部门协同合作,严把农产品源地产出关和市场准入关,严打各类违法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连年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6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40个畜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猪、禽、牛、羊存栏分别达到21.8万头、699万只、1.8万头、4.8万只;肉类产量3.5万吨,蛋类产量5.5万吨,奶类产量1.1万吨;畜牧业产值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5%。全县“三品一标”基地2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80%以上,其中粮食14万亩,果蔬、食用菌12万亩;有2家千亩供港蔬菜生产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规划面积11万亩,现已初具规模;县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初步实现网格化管理。
湖北省
江夏区地处武汉南大门,区域面积20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该区常年蔬菜总产量150万吨,水产品9万吨,生猪出栏100万头,家禽出栏1800万羽,是武汉市最大蔬菜主产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水产养殖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目前,该区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两级三层”工作体系,检测设施配备和检测能力在全省同级中领先;率先推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监测信息平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使用数量全省第一;形成了“标本兼治、社会共治”的工作机制。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国土面积237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0.2万亩,辖5镇3乡,总人口20.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全国茶叶无公害示范县和标准化示范县。茶叶、蔬菜(含魔芋)和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其中茶叶已成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县委书记和县长同时任安全县创建领导小组组长,按照一般性预算收入的1%,将监管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强化农产品产地准出自检和联合执法,建立了农药管理处方制和农产品监管信息平台,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监管机构和机制,落实了网格化管理。
云梦县地处江汉平原北部,辖13个镇乡区,国土面积604平方公里,人口60万,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有部、省级蔬菜标准园10个,建成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个,部、省级畜禽养标准化示范场10个。实行监管目标责任制,开展农资连锁配送,健全销售台账,全面禁用高毒农药。健全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强化产品检测,凭产地证明和检测合格证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全市版图面积200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8万亩,总人口103万,辖23个区镇处,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油料、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全国小龙虾之乡”。2014年,全市小龙虾出口创汇2.26亿美元,占全省小龙虾出口量的75%。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市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全力推行“投入品监管、农产品生产记录和质量安全检测”三个全覆盖。
松滋市位于鄂西南,国土面积2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4万亩,总人口85万,辖17个乡镇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该市狠抓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了市、乡、村、企四级监管网络和市、乡、企三级检测体系,将全市309家规模生产企业纳入标准化生产范围。实行部门联动和社会共治,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农产品检测、标准化、质量追溯、畜禽屠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产地环境、行政处罚、安全培训统一纳入信息平台管理。
湖南省
东安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生猪调出大县,2014年农牧渔业总产值54.3亿元。该县坚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绩效评价;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监管网络,投入860万元充实县乡监管装备,推行监管、检测人员轮训;对全县488家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实施备案登记和网络化管理,落实生产巡查制度,强化产地检测准出和各环节跟踪抽检,严格监管执法;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65万亩,标准化养殖年出栏生猪15万头、出笼家禽110万羽,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9.2万亩,认证“三品一标”产品82个;多年来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有力保障公众消费安全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常宁市是国家商品粮、生物油茶基地县和生猪调出大县,2014年农牧渔业总产值71.9亿元。该市健全县乡两级监管机构,设立780名村监督员、5240名组协管员,实行网格化监管。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一是狠抓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57.2万亩、年产量63万余吨,标准化养殖生猪出栏126万头;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28个,“铜钟岭”茶通过瑞士IMO和美国LOP有机认证;二是狠抓投入品监管,加强生产巡查监督,强化产地检测准出和入市前各环节产品抽检,严格监管执法。建立县级监管网和追溯管理平台,健全监管主体台账和诚信档案,开展信用评价、实施分类监管,近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从源头有力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君山区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湖南省放心菜基地。该区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监管网络,建立种养收贮运经营档案,将186家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15家商品收贮运主体全部纳入诚信管理;建立蔬菜、茶叶标准化基地20多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万多亩,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42个,品牌农产品所占比重达42%;强化投入品经营使用监管,加强生产巡查监督,严格落实产地检测准出制度,推行全程可追溯管理;近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品牌影响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浏阳市是全国商品粮、油料基地县和蔬菜、生猪主产县,2014年农牧渔业总产值129.8亿元。该市健全乡镇监管机构和村监督员队伍,投入400多万元为县乡和商品基地统一配置监管检测设备,建立监管人员包片联点责任制度,推行岗位绩效管理;创立农资监管、质量溯源、信息发布三个平台,健全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创立沿溪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入驻15家农业企业,带动发展标准化基地45万亩;严格生产过程管控和产地准出、收储环节检测准入管理,近年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广东省
高明区区域面积9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6万亩,是珠三角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主导产业主要为蔬菜、水产养殖、水稻、禽畜养殖等,合水粉葛、合水生姜、三洲黑鹅等农产品驰名海内外。该区通过建立健全农资监管长效机制,构建区、镇(街)、市场、基地四级检测网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肉品统一冷藏配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作,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年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翁源县位于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9万亩,辖7镇一场,人口38万,是“岭南夏令果王”三华李的故乡。水稻、蔬菜、水果、畜禽等主导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三华李,九仙桃是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该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政府工作考核,各项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已改造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抓不懈,例行监督抽查、农资市场监管和“三品一标”认证并重。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下辖17个镇,总人口63万,总面积2482.8平方公里。近年来,梅县区大力发展金柚、粮食、茶叶、畜牧、水产等山区精致高效农业,科学耕山致富,实现全区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该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要求,以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
陆丰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下辖23个镇(场),总人口183.28万,耕地面积45657.3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75598.13公顷,主导产业有:水稻、甘薯、花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特色产品有:广薯87、陂洋菠萝、大安蒜头、乌石芝蔴、南塘黄牛、金厢尤魚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保障制度。做到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以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质量安全监管、市场抽样监测、农资市场监管和产地准出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广西自治区
富川县处于农业部划定的“赣南-湘南-桂北”柑桔产业带内,有“中国脐橙之乡”之美称。2014年全县水果面积达47万亩(其中脐橙面积30万亩),蔬菜面积28.02万亩;生猪饲养量92万头,建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50多个。先后荣获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县等称号,“富川脐橙”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和广西著名商标。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武鸣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南菜北运”基地县,广西“吨粮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业和渔业十强县、无公害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县,是广西及首府南宁重要“菜篮子”工程基地,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指定农产品特供基地县之一。2014年,全县粮食面积105.5万亩,水果面积36万亩,蔬菜面积58.8万亩,出栏肉猪140万头、家禽2800万羽,水产养殖面积7.8万亩。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平乐县地处桂林市桂江流域优势特色产业区划内,是全国农业执法试点县和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绿色食品水果生产基地县、绿色食品稻米生产基地县和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4年全县蔬菜面积36万亩,水果面积40万亩。特别是该县的月柿、淮山、马蹄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居广西各县前列,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柿饼交易市场。2014年全县种植业产值38.6亿元,水产畜牧业产值96514万元。农业部作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部署后,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海南省
琼海市土地总面积1710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全市共有瓜菜、水果、热作、粮食、畜牧业、海洋与渔业、乡镇企业等7大农村产业大龙。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殊荣。蔬菜种植面积22.4万亩,总产55.3万吨;热作种植面积达到98.1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5.1万亩,总产量25.5万吨。家禽出栏2185万只,畜禽肉类总量7.89万吨;水产品产量10.53万吨。全市瓜菜、水稻生产良种覆盖率已达到100%,水果良种覆盖率95%以上,畜牧业良种覆盖率90%以上。共有市级检测站1个,镇级检测室12个,村委会、龙头企业和重点田块检测点98个。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主产水稻、冬季瓜菜、甘蔗、热带名优水果、橡胶、咖啡等农作物,先后荣获全国两高一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富硒经济产业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殊荣。尤其是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和品牌农业发展,形成了质量助力品牌,品牌反哺质量的良好态势,成为全省品牌农业发展名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重庆市
荣昌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中国畜牧科技城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所在地。畜牧产业集群规模突破百亿元,《麻竹栽培技术规程》行业标准国家林业局已经颁布,“三品一标”认证数达107个,RFID生猪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全国率先建成,从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75%以上。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齐全,县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覆盖监管,监管水平全市领先。
潼南县辖22个镇街,人口100万,先后获得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绿色菜都、首批重庆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蔬菜之乡等荣誉。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200万吨,粮食播种面积90.3万亩。先后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9个、绿色食品4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体现:一是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措施到位,二是监管责任层层落实,三是强化质量监测,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五是加大宣传、执法力度。
垫江县是巴国故城,田连阡陌,溪河纵横,农业生产的优越禀赋和质量强县的发展理念,成就了蔬菜种植大县的使命担当。寻着花香来故里,垫江正沿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改革创新和依法治理为动力,搭建科技、检测和信息三大支撑平台,建立粮油、生猪、蔬菜和渔业等六大产业链模式,完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协同融合的六大要素治理体系”的路子,积极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大力发展第六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四川省
安县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县、魔芋之乡,已成功创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全县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覆盖全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18个乡镇建立监管服务机构,重点产业村设置188名村级协管员,通过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确保监管措施落实到位。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农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宣传,推动社会共治,努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苍溪县是全国粮油生产大县、绿色农业示范区,建有绿色食品苍溪红心猕猴桃、雪梨、水稻原料等多品种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严格落实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三大责任”。建设农产品检测、监管和执法“三大体系”。强化组织领导、资金和信息化管理“三大保障”。开展县、乡、村、生产经营主体“四级追溯”。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西充县是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35个、有机食品基地13.3万亩。编制粮油、果蔬、畜禽等生产技术规程40个,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平台,“三品一标”产品全部实施追溯管理。打造涉农商标128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推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邻水县是四川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成全国商品粮、优质脐橙、瘦肉型商品猪和水产水禽供应基地,“邻水脐橙”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享誉全国。邻水县坚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监管体系队伍,探索完善机制制度。狠抓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监管,推广绿色循环农业,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突出抓好品牌建设和追溯管理,全县主要优势农产品实现“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可溯”。
贵州省
遵义县有“千年古县、最美田园”之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辣椒之都、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2014年蔬菜、辣椒种植各45万亩,肉类、粮食、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11、52、3万吨。农业总产值83亿元。农产品合格率98%以上。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形成了“网格化管理、责任全落实,标准化生产、生产源控制,检打共联动、监管全覆盖,宣传造氛围、社会共参与”的格局。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梵净山西麓,国土面积1969㎞2,总人口43.76万,现有茶园35万亩、果园10万亩、食用菌1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375个,是全省茶叶重点县、主要食用菌生产基地。已探索建立了“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初步形成了疫情病虫害防治专业化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控制和农产品生产单位自检与监督抽检相结合的产品终端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罗甸县位于贵州南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罗甸蔬菜、脐橙、火龙果等农产品扬名省内外,是国家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柑桔优质生产基地县。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县政府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体系,落实经费。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源头管控。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控药减药。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建立产品可追溯系统,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云南省
凤庆县是滇西南文化重镇,享有世界滇红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曾荣获“2014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2012年被评选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凤庆立足自身优势,着力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努力提升基层监管、检测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监管队伍,以茶叶、核桃、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全县农药替代使用、标准化工作和“三品一标”发展,在产业发展、行业增收和质量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元谋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是光热资源丰富的“热坝”,以盛产冬早蔬菜而闻名全国,素有“天然温室”、“金沙江畔大菜园”和“中国冬早蔬菜之乡”等美誉。元谋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打好“蔬菜牌”做文章,先后出台了系列管理办法,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农药替代使用,全县范围内实现无高毒高残留农药销售、使用,对运出元谋境的蔬菜水果进行检测实行产地准出。元谋以冬早蔬菜为代表的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商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安全化管理的道路。
砚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县域内生物资源富足,是名贵中药材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被誉为“中国三七之乡”,是云南小椒的主产县之一,云南省热带亚热带杂交玉米工程研究中心位于境内,2012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砚山县紧紧围绕提升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苦练内功,较好解决基层工作“粮”(经费)“兵”(人员)“马”(设备)问题,突出标准化发展和加强综合执法,强调“产出来”和“管出来”双管齐下,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带动,促进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提升。
西藏自治区
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属高山河谷宽谷地貌地势,平均海拔4200米。现有耕地12.7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331万亩。目前,白朗县已形成了以蔬菜和粮食为主导的高原特色产业,2014年,全县蔬菜和粮食产量分别达7700万斤和10071万斤。白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目前,白朗县是西藏自治区商品粮油基地县和“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县,也是西藏“一江两河”流域重点工程县。截至2014年底,白朗县已认证无公害蔬菜2万亩、产品15个,绿色食品产品1个。
陕西省
阎良区农业人口16万,耕地24.1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早春优质甜瓜基地和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甜瓜面积6.5万亩,早春蔬菜面积6.2万亩,粮食面积20余万亩。建成三级四层(区级农检中心+7个镇街监管站+12个基层监测点+75名村级监督员)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做到责任落实到位、投入配备到位、制度完善到位、监管治理到位和服务技术到位,年抽检农产品13000余个,推进全区农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
洛川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全县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苹果面积50万亩,总产量79.3万吨,总收入35亿元。是国家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县、陕西省百万头生猪建设示范县。该县突出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质量安全追溯,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管理,打造了“洛川苹果”这一著名品牌。
富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昼夜温差大,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36万亩、蔬菜3.3万亩、粮食9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7万亩、绿色苹果生产基地17万亩、有机苹果生产基地1.39万亩,良好农业规范(GAP)生产基地25.5万亩,是全国第一个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县、全国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和陕西省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
甘肃省
永昌县辖6镇4乡,耕地面积120万亩,主导产业为啤酒大麦、高原夏菜、优质肉羊等,是全国蔬菜生产大县之一。近年来,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总目标,积极创新组织保证、资金保障、宣传引导“三项机制”,搭建源头控制、标准生产、追溯管理“三大平台”,健全监督管理、基地准出、行政执法“三大体系”,全县标准化生产水平高、监测工作扎实有效、制度机制建立完善,产品认证成效显著,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未发生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靖远县位于甘肃中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全县耕地面积119万亩。现辖18个乡镇,总人口47.8万人。蔬菜、林果、养殖是我县三大支柱产业。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全了县、乡、村监管检测和生产经营诚信体系,积极推行了属地管理、主体责任、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网格化管理等管理机制,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6个,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呈现出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青海省
湟中县重点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3.8万亩,百栋以上规模化温棚蔬菜生产基25个,设施温棚1.8万栋,百亩以上集中连片露地蔬菜生产基地48个,各类养殖基地122个。2014年“瘦肉精”、饲料等畜产品检测合格率均为为100%、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为97.4%。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三是打造农业品牌,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四是强化检测体系建设;五是健全规章,创新监管体系。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人口37万人,总面积34平方公里。2014年全县粮油综合产量29.9万吨,蔬菜、果总产量15.3万吨,种植业总产值达19.58亿元。养殖业251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10.1亿元。现有种植大户42家、家庭农场2家,新建各类养殖场39个、基地村23个、家庭牧场50户,认定标准化养殖场18家。新建农民合作组织22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上下联动以目标责任制监管的模式。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及品牌建设。加强执法检查力度,规范销售、使用管理制度,完善追溯体系。
宁夏自治区
永宁县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中部,土地面积1020㎞2,人口23.09万。优质粮食、设施园艺、酿酒葡萄、供港蔬菜、清真牛羊肉五大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占有率高,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县委政府狠抓“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坚持严格执法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指定了县、乡、生产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建立了考核奖惩细则,落实了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利通区位于宁夏平原中部,是宁夏菜篮子产品的主产区、宁夏清真食品产业集聚区。土地面积1384㎞2,人口38.1万。牛奶、清真牛羊肉、设施蔬菜、林果等产业特色明显,商品化率高。奶牛存栏13.2万头,是宁夏奶牛第一县(区)、“全国奶牛生产强县”。区委政府以质量兴区强农,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监管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行网格化监管,狠抓投入品诚信规范经营、标准化生产、产地检测准出,建立社会共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新疆自治区
昌吉市紧邻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是全疆重要的粮油、奶业、番茄、良繁、保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近年来,昌吉市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成立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出台了工作意见,纳入绩效考核。健全了市、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其中,市检测中心已成为全疆第二个获得双认证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不定期开展例行监测。全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配备了设备和人员,在主要示范基地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大力推进标准生产。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个,制定下发了25项地方标准。发展绿色产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8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1万亩,“三品一标”65个。
伊宁县108.24万亩耕地,是新疆粮食、油料、甜菜、果品生产基地。伊宁县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成立了领导机构,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建立“黑名单”制度,对纳入监管名录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告知率、培训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稳步推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并加以实施,监测范围覆盖全县。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已经完全落实。建成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到位。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率达到100%,案件移送率达到100%。
疏附县紧邻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喀什市,是供应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的重要基地。疏附县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健全机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相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齐了人员,统一执法培训,统一持证上岗。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实行工作量化考核。健全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组织标准实施和宣贯工作。健全蔬菜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县乡检测机构,配备设备,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对全县蔬菜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统计、分析、预警与智能化管理。健全产业发展扶持体系。对获证产品给予补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兵团第一师十团组建于1958年,是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经过57年发展壮大,以棉花、红枣为主导产业,强化“菜篮子”基地建设,形成多业并举的现代农业新型团场。该团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狠抓源头治理。蔬菜、畜禽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率及检出率进一步下降,“菜篮子”基地“蓝泊湾”品牌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9.4%以上,生鲜乳收购站检查率达到100%,“瘦肉精”、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100%。在阿拉尔市建立有6个“蓝泊湾”品牌直销点。“三品”认证面积达52%。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巩固和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大连市
瓦房店市是以水果、蔬菜、水产和畜牧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大市。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等部委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渔业生产示范市”、“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等称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以推进标准化生产为根本,以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全面加强监管、检测和执法体制机制建设,严格属地管理,积极推进社会共治,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青岛市
胶州市现辖12个镇、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1.6万人,农业人口60万人,耕地80万亩,是一个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农产品出口强市。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椒、果品、蔬菜等,胶州大白菜、胶州大椒干、“里岔黑”瘦肉型猪驰名中外。胶州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工作机制,“建体系”,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环节;“打基础”,推行三个补贴试点;“保安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宁波市
奉化市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浙江省首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浙江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形成了水蜜桃、竹笋、芋艿、花卉苗木、草莓、海水养殖等十大主导农产品。在全省首创“1+X”监管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云监管系统”,健全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率先开展放心基地公示栏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公示和主导农产品质量抽检结果公示,全面落实生产主体第一责任。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公示名单及简介
山东省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陆地面积579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常住人口280万人,是传统的苹果、花生、海带、海参、牡蛎、裙带菜等优势产区。威海市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各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始终保持优级水平,使农业生产获得了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近年来,威海市不断健全完善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控制、检验监测、质量追溯、预警应急、社会监督等制度措施,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国家禁用农药多年保持“零检出”。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首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称号,2014年又被推荐为中韩共建国际食品安全示范区的首个试点地区。
广东省
云浮市生态优良,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没有酸雨,森林覆盖率达68.9%,饮用水源和主要江河水质等环境指标保持良好水平。该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罗定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新兴县是国家级供港澳禽肉产品示范区;郁南县是中国无核黄皮之乡、中国沙糖桔第一县。云浮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黑名单”惩戒制度、建设信用云浮、成立乡贤理事会和美好环境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自律机制、导向机制、共管机制,破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题,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准。
四川省
成都市是全域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粮油、蔬菜和生猪家禽主产区。2012年以来,成都市整市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已有7个区县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授牌。全市上下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常年安排监管工作经费2500万元。突出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成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区)153个、认证品牌1659个。全面提升监管能力,狠抓农产品源头监管和过程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在96%以上。
陕西省
商洛市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丹江源头水源涵养区。市政府着力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占总产的80%以上,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72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模式,促进了以板栗、核桃、香菇、肉羊、土鸡、土猪、高山蔬菜和木耳、茶叶等生态农产品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安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活动重在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全程监管,强化能力提升,推进社会共治,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引导和带动地方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前一阶段,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考核办法》,对有条件的县(市)工作开展情况、质量安全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开展了考核评价,遴选推荐了103个质量安全县和4个质量安全市(名单及简介附后)。
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的要求,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各界监督,保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的质量,受农业部委托,我公司将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公开征询意见,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请于2015年5月19日前通过信函、邮件、电话等方式向清研灵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提出意见,说明异议的具体内容和理由。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9号银谷大厦1709室,清研灵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邮编:100191;联系电话:010-82525966;传真:010-82525606;电子邮箱:media@netranking.cn。
清研灵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2日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公示名单及简介
北京市
房山区有耕地30万亩,主导产业为食用菌、设施蔬菜、畜禽水产养殖。区领导高度重视,投资大,措施强,成效好。创造三项全国第一:第一批建成使用区级检测中心;第一批通过计量与资质双认证;第一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在北京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建立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率先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2011年,获北京市首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次年,提出举全区之力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目标,为北京首倡。
平谷区是北京市“菜篮子”产品主产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水平居全市前列。果品总产量、总收入、人均收入连续28年全市第一,是全市蛋鸡养殖第一区,是全市最大淡水鱼产出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形成了独具平谷特色的“四大保障,十大体系,八个落实,一个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保障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先进区和示范区,2013年获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
天津市
静海县是天津的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初步形成了以设施蔬菜、林果、畜禽、水产品、林下种养、苗圃、花卉、优质杂粮、腌制品、中药材等10大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静海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绩效管理,充实基层监管力量,突出巡查整治,前移质量关口,狠抓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开展“放心农产品”工程建设,实现大宗农产品“三品一标”生产全覆盖,全县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高于99%。
武清区地处京津之间,蔬菜、奶牛两大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和产量均占全市的三分之一。2013年被评定为2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之一。近年来,武清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区建立三级监管网络,落实监管责任,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打造“放心农产品”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形成了责任明确、监管到位、全民关注的工作常态,全区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高于99%。
河北省
滦平县位于承德市西南部,是京郊型畜禽养殖和蔬菜种植大县,年出栏生猪80万头,肉鸡4000万只,蔬菜产量5.5亿公斤,肉类总产量10148万公斤,禽蛋产量904.4万公斤,牛奶产量947.3万公斤,为“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首都菜篮子体系供应示范县”和“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滦平县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生猪、肉鸡、蔬菜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以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质量安全监管、市场抽样监测、市场准入准出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玉田县地处京、津、唐三角中心地带,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蔬菜产量282万吨,生猪140万头;肉牛存栏13.51万头,水产品总产5250吨,先后被授予“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河北省蔬菜出口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0年以后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玉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制度建设,狠抓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监测、“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曹妃甸区位于唐山市东南沿海,全区蔬菜总产10.21万吨,水果总产0.7万吨,生猪年出栏35.5万头,肉类总产2.84万吨;家禽出栏237万只,禽蛋总产0.6万吨,牛奶总产量0.32万吨,水产品产量11.86万吨,被誉为“全国河蟹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拥有河北省著名商标15个,名牌商标1个,优质产品4个。曹妃甸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揽,积极打造京津唐地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队伍(体系)建设、完善制度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4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河北省最北部,现有马铃薯、肉奶牛、反季节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肉鸡、中药材、花卉等新兴特色产业。全县马铃薯63.19万亩,蔬菜29.89万亩;肉产量7万吨,蛋产量3.5万吨,奶产量6.5万吨,水产品产量2540吨,被评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场县通过落实责任、强化检测能力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结合乡镇区域站建立农业综合执法中队、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追溯体系等措施,加强一线监管力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山西省
新绛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南部,全县形成了粮、菜、果、药、畜五大主导产业,其中蔬菜产业是新绛县的标志性产业,蔬菜播种面积31万亩,是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第一大县,产值17亿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全县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近年来蔬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100%,多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太谷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辖9个乡镇,耕地面积43.5万亩,蔬菜产量120万吨、水果产量8.14万吨、畜产品综合产量26.9万吨。属山西省“菜篮子”主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农业基本形成了以苗木、菜、畜、果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全县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的监管履职情况全部纳入了《晋中市食品安全责任监督网格化信息系统》,实施了信息化管理,3年来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怀仁县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辖4个镇、6个乡,是山西省“一县一业”肉羊养殖示范基地县。2014年,全县羊饲养量406万只。有肉羊屠宰加工企业10家,加工能力600万只。近年来,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要求,立足怀仁“一县一业”肉羊养殖实际,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格局,突出养殖、调运、屠宰、加工、饲料、兽药等方面的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内蒙古自治区
喀喇沁旗是传统的农牧业旗县。以玉米、谷子、蔬菜、中药材、食用菌、马铃薯、肉牛、肉羊、蛋类等农畜产品生产为主。喀喇沁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已纳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建成了旗、乡、村三级监管和检测网络,初步构建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实施产地准出制度。全旗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46个,建成7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一大批品牌农畜产品已具有广泛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阿荣旗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471.6万亩,粮食总产达41.6亿斤。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第十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旗建设蔬菜标准园870亩,建设日光温室240栋,牧业年度牲畜存栏410.77万头(只),发展肉牛、肉羊养殖示范屯80个,示范户1940户。阿荣旗于2012年参与创建自治区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几年来从建立制度、加大宣传、加强培训、保障资金着手,抓农牧业投入品把好质量安全源头关、抓基地建设把好产品生产关、抓“三品一标”认证监管把好品牌建设关,建立监测管理体系,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形成了旗、乡、村的三级监管网络和旗、乡两级检验检测网络。
扎赉特旗总面积11155平方公里,有耕地510万亩、草场598万亩,土质肥沃,水质清澈,盛产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绿豆等。获批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01万亩,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先进县、食品安全示范县、生猪调出大县。作为自治区首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旗委、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专项推进。旗乡两级监管机构实现了“职能、人员、经费、服务”“四有”“四到位”,村、组实行监督员、协管员制度,监管效果显著。
辽宁省
法库县隶属沈阳市,是国家粮食大县、国家级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区,耕地总面积198万亩。法库县整合资源,组建监控中心,形成检验检测、投入品管理、环境监测、病虫害预警等“四大网络体系”;建成850平方米开放式检测室,并已通过“双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信息化服务平台,将重点农资、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平台管理;引进二维码备案管理系统,实行农资经营备案制度;大力培育品牌,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41个。
大洼县区域面积1349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水稻种植面积80万亩,年产10亿斤,连续5年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同时,盛产河蟹、肉鸭及碱地系列特色农产品。近年来,大洼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软硬件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去年,被列为“全国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今年4月,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农特产品溯源满天星计划“全国首家试点县”,为地产农特产品配备了“身份证”和“户口本”。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设施农业和畜牧业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蔬菜种植面积25053公顷,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64万头、16.3万头、84.3万只,水产养殖面积812公顷。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健全。建立了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市场管理制度完善,重点生产企业的生产环节实行全程可追溯管理。多次被评为省级农业投入品监管示范县。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段,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49位,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渔业生产重点县,是国家出口草莓质量安全示范区和贝类出口示范区,是声誉远播的鱼米之乡。东港市拥有全省整合最完整、实验室面积最大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机构,面积达1500平方米;构建了上下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格局;实施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了内容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平台。
吉林省
敦化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大的蔬菜、食用菌、淡水鱼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县。多年来,敦化市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等国家级项目。近年来,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总量达到97个。目前,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呈现了“政府重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能力具备、状况良好”的发展态势。
榆树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畜产品生产基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创建试点县。近年来,全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严格属地管理,层层落实责任,以围绕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目标,加大监管巡查力度、推广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三品一标”认证实现农、畜、水产品三大类全覆盖,总量达到36个。
公主岭市是中国玉米之乡,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县创建试点县。近年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加强监测,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拥有蔬菜标准园区7个、省级蔬菜园区13个、国家级水产养殖示范场2个,国家级畜牧小区3个、省级示范场9个。
黑龙江省
阿城区地理环境优越,耕地面积116亩,2005年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蔬菜)示范县,主要发展粘玉米、蔬菜、水稻等特色产业,阿城大蒜、杨树小米、亚沟豆包等产品驰名中外。该区质量安全基础好、投入大、起步早,坚持以“三品一标”认证牵动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追溯体系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倒逼机制,围绕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者第一责任推行各项监管制度,多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宁安市生态环境良好,耕地面积237万亩,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商品粮、蔬菜、蚕蜂、寒地果为主导产业,响水大米、兰岗西瓜、虹鳟鱼等特色产品驰名中外。该市重视质量安全,逐级纳入规划和考核,行政检测执法体系完善。制定推广多项生产技术规程,“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全市比重86%。各项监管制度完善,建立安全追溯体系,依托具有内陆型口岸功能园区,带动优质农产品大量出口。
龙江县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水源丰富,耕地面积551万亩,是黑龙江省产粮第一大县,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主要发展玉米、水稻两大优势产业,形成农、林、牧、渔协调互动发展格局。该县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为依托,围绕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安全执法监管为重点,逐级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建立监管机制,落实安全责任,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建设完成37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上海市
浦东新区现有耕地面积50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1万亩,2014年粮食产量1.3亿公斤,蔬菜上市65万吨,肉类产量4.7万吨。以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建设为抓手,按照监管工作“有机构、有平台、有队伍、有标准、有要求”的总体思路,构建“一图、二书、三员、四定”监管机制,形成区、镇、村三级监管体系与检测网络,建立镇监管员、村协管员、企业信息员基层监管队伍,全面落实以生产档案记录为主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金山区地处上海西南,全区总耕地面积29.56万亩,农业人口32.2万人,农业总产值35.6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区整建制创建“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镇”成功,全区形成了“1+19+119”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多年来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抽检合格率保持100%,“三品一标”认证率连续三年位居上海市第一。
江苏省
张家港市建有高效园艺14万亩,标准化优质蔬菜基地1.6万亩,省级“菜篮子”基地2个,总投资近3亿元。在全省首推农药集中配送体系,配送率达到85%以上,高毒农药全面禁售。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农产品质量建设和监管齐抓并举。率先开展“定对象、定人员、定任务”的网格化监管,建成产地和市场检测室112个,实现规模基地监管和检测全覆盖,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出。2014年在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评价中位列第一名。
建湖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有耕地101.4万亩、水域42.8万亩,年产粮食80万吨、蔬菜60万吨、水产品10万吨,年出栏家禽2000万只、生猪50万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稻麦)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万亩,“三品”基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93%;建立了“纵向分层到底、横向分块到边、纵横无缝对接”的三级监管网格;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基地18个,被评为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县。
姜堰区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获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形成了优质稻米、专用小麦、优质油菜、特种水产、林果五大传统主导产业及优质家禽、蔬菜园艺、瘦肉型猪三大优势规模产业,溱湖簖蟹素有“南闸北簖”之称。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加强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和生产过程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位于全省前列。
海门市总耕地面积90.24万亩,海门香芋等特色瓜蔬、海门山羊、四青作物三大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现有监管员、协管员和内检员498人,依托完善的三级监管队伍和检测体系,坚持以检测为抓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抽检频率(每3-5天一次),加强结果运用,实行“五制”(检测结果告知制、质量信息通报制、产品质量公示制、环境质量报告制、超标原因追溯制),年快速检测超过3.17万个。2014年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浙江省
余杭区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发祥地。近年来,该区以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着力打造了蔬菜、水果、茶叶、生态渔业等优势产业,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2.0亿元。该区以监管队伍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推行农产品追溯管理为重点,以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为落脚点,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逐步形成了“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共治”的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保障了城乡居民消费安全。
衢江区农业主导产业为粮食、生猪、柑桔,农业总值15.1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9元。按照“生态兴农美田园、放心安全美生活”要求,区委全会专门就放心农业作专题部署,“1+8”(1是放心农业,8是土壤环境监测、产品检验检测、农资市场监管、农业标准化、农产品溯源、生产经营诚信、技术服务、产品多元营销等八大体系)的放心农业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全力打造“吃得放心、吃得开心”衢江农产品品牌。
嘉善县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是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现代精品农业,逐步形成了金(水稻)、白(食用菌)、绿(蔬菜)、蓝(水产)、彩(花卉)的“五色”产业带,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以“产管”融合推进的理念,用标准化链接生产与管理、追溯化链接准出与准入、诚信化链接经营与消费、制度化链接监管与主体,不断探索创新。该县先后被认定为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
德清县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水产业、畜禽业、笋竹业、蚕桑业四大主导产业,茶果蔬、花卉苗木两大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近年来,该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注重提高农业品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出“讲道德、更健康”诚信农产品工程建设、二维码溯源系统应用、“组团式服务、网格化管理”监管模式推广等优化组合拳,确保百姓舌尖上安全,获得全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称号。
安徽省
太湖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是全国茶叶、板栗、油茶、生猪、肉鸡重点生产县。所辖15个乡镇全部设立监管站,174个行政村配备村级协管员。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乡镇检测室建设,搭建太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93家规模生产单位纳入平台信息化管理,12家龙头企业农产品应用质量追溯标签。农业投入品监管实行入市备案登记制度,高毒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实名制管理,农业投入品连锁配送达75%以上。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是华东最大的河蟹、三黄鸡繁育基地,全国四大反季节香菇基地之一。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落实编制22名,构建了区、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全部监管人员达280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建立“黑名单”管理、农兽药准入管理、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案件联动协作、农业奖励补贴、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举报奖励、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日常巡查相结合,实现生产、收储运、批零市场全覆盖,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共治水平不断提升。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革命老区和“将军县”、“六安瓜片”和皖西白鹅的核心产区。在全省率先进行农业体制改革,2013年底整合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农业“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和动植物检疫防控、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等职能,组建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逐年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财政投入,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为所属23个乡镇配备速测设备。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模式,通过政府补贴发放粘虫板、有机肥等农业投入品等方式,调动农民绿色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与质量管控能力。
和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县辣椒”、“和县黄金瓜”获国家地理标志。县委、县政府明确相关部门、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和任务,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从2014年起,监管、监测、执法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建设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7个乡镇检测室和10个重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残速测点。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蔬菜经包装贴上二维码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基本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网上监管,流向的全程可追踪。
长丰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设施草莓生产第一大县。建立健全县、乡、村、企四级监管服务体系,逐级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新模式,14个乡镇共建成一、二级网格280个,实现监管工作前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纳入农业综合执法范围,执法工作常态开展。抓好草莓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制定草莓育苗技术规范、江淮草莓促成栽培生产技术规程、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3项省级地方标准。
福建省
尤溪县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主产粮食、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等,是“中国金柑之乡、绿竹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拥有绿茶、金柑、绿笋、茶籽油等地标。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农产品监测,实施“检打联动”。建立农资监管平台,建设农资放心店;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推广“质量安全可追溯+物联网技术”应用。通过“严产与严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云霄县主产水果、蔬菜、生猪、家禽等农产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拥有云霄枇杷等9个农产品地标。县乡监管机构健全,责任落实到位,监管经费确实保障。注重宣传培训,并与企业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部纳入农产品追溯平台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业执法。建立农残监测点,定期公告抽检结果,把好农产品上市关。
福清市位于福建东南部沿海,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国家出口食品(蛋制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畜牧、水产和蔬菜为主导产业,全力打造“海西设施农业第一县”,农业总产值151亿元。实施治理“餐桌污染”,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设立监管科和镇街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心,建立“检打联动”机制、农资和农产品追溯“两个平台”,获得全国农业综合执法先进称号。
福鼎市是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2013-2014年连续两年列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201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8亿元,农业主导产业主要是粮食、四季柚、槟榔芋、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不断强化,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监管制度不断完善。通过产地环境保护、投入品监管等一些列举措,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农产品的检测合格率都在99%以上。
江西省
永修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优质棉基地、全国重点渔业县、全国“三高”农业示范县和全省果业生产十强县、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突出优质粮食、特种水厂、特色水果、绿色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切实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领导重视,经费人员到位;二是逐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定量和速测实验全覆盖监管对象库;三是加快农业标准化推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新干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绿色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县。2014年粮食总产37.38万吨、生猪出栏88.8万头、水产品总量2.14万吨、蔬菜总产8.2万吨、水果总产21.1万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严格落实属地管理;二是完善县乡村三级监管机构;三是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四是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47个、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新建县自古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每年稻谷总产稳定在61万吨,水产品年产量8万吨,生猪年出栏80万头,家禽出笼50万羽,蔬菜总产量24万吨。近年来,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完善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完善县、乡、村三级监管机构;四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五是推动“三品一标”发展,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08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
山东省
商河县是农业大县,人口62万,耕地110万亩,蔬菜面积25万亩;牛、猪、羊、家禽出栏分别是5.99万头、102.14万头、47.12万头、1181.55万只,肉蛋奶产量达17.05万吨,是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近年来,商河县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乡镇(街道)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及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并列入对县直部门、乡镇(街道)的绩效考核(权重10%、6%)。着重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检测、追溯、执法五大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特岗招聘了乡镇级协管员30名。
广饶县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建成了高标准粮食基地55万亩、棉花基地25万亩、蔬菜基地3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5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场355处、海淡水养殖16.5万亩,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3家,201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48亿元。监管、生产、检测、追溯、执法工作机制健全,三级管控体系完备,实现了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广饶县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综合执法先进单位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寿光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5处镇街区,人口103万,是“中国蔬菜之乡”。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80万亩,年产蔬菜450万吨;生猪、肉牛、奶牛、肉禽等畜产品年出栏10016.8718万头(只),其中规模化养殖8301.438万头(只);水产养殖总面积15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面积6.8万亩。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沂南县是典型农业大县。粮食总产42万吨,油料总产8.06万吨,蔬菜产量60亿公斤,畜牧总产值85亿元,渔业总产值1.35亿元,优质农产品基地园区239个,标准化养殖场138处,“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42个,知名农业品牌35个,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首批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等荣誉。近几年,沂南县突出全程监管,构建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网格化”监管体系,成立了村级服务网点,形成了“村委担保、农户承诺、村民自治、诚信经营、产地准出”的村级监管“沂南模式”。
成武县是鲁西南农业县、山东省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形成了蔬菜、畜牧、林业、水产四大主导产业,主要农产品粮、菜、林、棉、肉蛋和水产品总量位居山东省前列,总体基础较好。成武县是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近几年,该县突出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乡镇基层检测、监管追溯平台建设三大亮点,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着重加强农药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实行联合办案。全面加强质量检测,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未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河南省
内黄县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7个,面积达172万亩,绿色食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2个。建有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县有“中心”、乡有“站”、基地有“室”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国家级花生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省级尖椒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基地”、“中国花生之乡”、“中国红枣之乡”、“中国尖椒之乡”。
新野县位于豫西南南阳盆地中心,面积1062平方公里,83万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新野现代农业突出“一主两翼”(粮食为主,肉牛、蔬菜为翼),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坚持部门监测,属地管理,全民参与;坚持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坚持综合执法,严查实管;坚持机制创新,激发活力。以“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为特征的肉牛产业化集群荣获国家出口肉牛质量安全示范区;集生产、加工、检测、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蔬菜产业,已获得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1个,申请登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
汝州市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和肉类、蔬菜、畜产品生产基地。汝州市全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在法律宣传、机构设立、设备配置、日常检测监管、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健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13年8月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化验室检测能力通过省级“双认证”。强化部门协同合作,严把农产品源地产出关和市场准入关,严打各类违法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连年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6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2006年被确定为全省40个畜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猪、禽、牛、羊存栏分别达到21.8万头、699万只、1.8万头、4.8万只;肉类产量3.5万吨,蛋类产量5.5万吨,奶类产量1.1万吨;畜牧业产值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5%。全县“三品一标”基地2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80%以上,其中粮食14万亩,果蔬、食用菌12万亩;有2家千亩供港蔬菜生产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规划面积11万亩,现已初具规模;县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初步实现网格化管理。
湖北省
江夏区地处武汉南大门,区域面积20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该区常年蔬菜总产量150万吨,水产品9万吨,生猪出栏100万头,家禽出栏1800万羽,是武汉市最大蔬菜主产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水产养殖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目前,该区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两级三层”工作体系,检测设施配备和检测能力在全省同级中领先;率先推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监测信息平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使用数量全省第一;形成了“标本兼治、社会共治”的工作机制。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国土面积237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0.2万亩,辖5镇3乡,总人口20.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县,全国茶叶无公害示范县和标准化示范县。茶叶、蔬菜(含魔芋)和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全县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其中茶叶已成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县委书记和县长同时任安全县创建领导小组组长,按照一般性预算收入的1%,将监管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强化农产品产地准出自检和联合执法,建立了农药管理处方制和农产品监管信息平台,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监管机构和机制,落实了网格化管理。
云梦县地处江汉平原北部,辖13个镇乡区,国土面积604平方公里,人口60万,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有部、省级蔬菜标准园10个,建成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个,部、省级畜禽养标准化示范场10个。实行监管目标责任制,开展农资连锁配送,健全销售台账,全面禁用高毒农药。健全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强化产品检测,凭产地证明和检测合格证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全市版图面积200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8万亩,总人口103万,辖23个区镇处,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油料、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全国小龙虾之乡”。2014年,全市小龙虾出口创汇2.26亿美元,占全省小龙虾出口量的75%。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市镇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大力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全力推行“投入品监管、农产品生产记录和质量安全检测”三个全覆盖。
松滋市位于鄂西南,国土面积2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4万亩,总人口85万,辖17个乡镇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该市狠抓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了市、乡、村、企四级监管网络和市、乡、企三级检测体系,将全市309家规模生产企业纳入标准化生产范围。实行部门联动和社会共治,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农产品检测、标准化、质量追溯、畜禽屠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产地环境、行政处罚、安全培训统一纳入信息平台管理。
湖南省
东安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生猪调出大县,2014年农牧渔业总产值54.3亿元。该县坚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来抓,各级政府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绩效评价;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监管网络,投入860万元充实县乡监管装备,推行监管、检测人员轮训;对全县488家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实施备案登记和网络化管理,落实生产巡查制度,强化产地检测准出和各环节跟踪抽检,严格监管执法;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65万亩,标准化养殖年出栏生猪15万头、出笼家禽110万羽,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9.2万亩,认证“三品一标”产品82个;多年来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有力保障公众消费安全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常宁市是国家商品粮、生物油茶基地县和生猪调出大县,2014年农牧渔业总产值71.9亿元。该市健全县乡两级监管机构,设立780名村监督员、5240名组协管员,实行网格化监管。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一是狠抓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57.2万亩、年产量63万余吨,标准化养殖生猪出栏126万头;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28个,“铜钟岭”茶通过瑞士IMO和美国LOP有机认证;二是狠抓投入品监管,加强生产巡查监督,强化产地检测准出和入市前各环节产品抽检,严格监管执法。建立县级监管网和追溯管理平台,健全监管主体台账和诚信档案,开展信用评价、实施分类监管,近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从源头有力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君山区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湖南省放心菜基地。该区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监管网络,建立种养收贮运经营档案,将186家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15家商品收贮运主体全部纳入诚信管理;建立蔬菜、茶叶标准化基地20多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万多亩,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42个,品牌农产品所占比重达42%;强化投入品经营使用监管,加强生产巡查监督,严格落实产地检测准出制度,推行全程可追溯管理;近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品牌影响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浏阳市是全国商品粮、油料基地县和蔬菜、生猪主产县,2014年农牧渔业总产值129.8亿元。该市健全乡镇监管机构和村监督员队伍,投入400多万元为县乡和商品基地统一配置监管检测设备,建立监管人员包片联点责任制度,推行岗位绩效管理;创立农资监管、质量溯源、信息发布三个平台,健全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创立沿溪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入驻15家农业企业,带动发展标准化基地45万亩;严格生产过程管控和产地准出、收储环节检测准入管理,近年监测合格率达99%以上,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广东省
高明区区域面积9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6万亩,是珠三角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主导产业主要为蔬菜、水产养殖、水稻、禽畜养殖等,合水粉葛、合水生姜、三洲黑鹅等农产品驰名海内外。该区通过建立健全农资监管长效机制,构建区、镇(街)、市场、基地四级检测网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肉品统一冷藏配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作,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年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翁源县位于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9万亩,辖7镇一场,人口38万,是“岭南夏令果王”三华李的故乡。水稻、蔬菜、水果、畜禽等主导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三华李,九仙桃是地理保护标志产品。该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政府工作考核,各项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已改造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抓不懈,例行监督抽查、农资市场监管和“三品一标”认证并重。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下辖17个镇,总人口63万,总面积2482.8平方公里。近年来,梅县区大力发展金柚、粮食、茶叶、畜牧、水产等山区精致高效农业,科学耕山致富,实现全区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该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要求,以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
陆丰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下辖23个镇(场),总人口183.28万,耕地面积45657.3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75598.13公顷,主导产业有:水稻、甘薯、花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特色产品有:广薯87、陂洋菠萝、大安蒜头、乌石芝蔴、南塘黄牛、金厢尤魚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保障制度。做到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以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质量安全监管、市场抽样监测、农资市场监管和产地准出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广西自治区
富川县处于农业部划定的“赣南-湘南-桂北”柑桔产业带内,有“中国脐橙之乡”之美称。2014年全县水果面积达47万亩(其中脐橙面积30万亩),蔬菜面积28.02万亩;生猪饲养量92万头,建立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50多个。先后荣获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脐橙)示范县等称号,“富川脐橙”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和广西著名商标。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武鸣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南菜北运”基地县,广西“吨粮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业和渔业十强县、无公害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县,是广西及首府南宁重要“菜篮子”工程基地,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指定农产品特供基地县之一。2014年,全县粮食面积105.5万亩,水果面积36万亩,蔬菜面积58.8万亩,出栏肉猪140万头、家禽2800万羽,水产养殖面积7.8万亩。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平乐县地处桂林市桂江流域优势特色产业区划内,是全国农业执法试点县和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绿色食品水果生产基地县、绿色食品稻米生产基地县和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4年全县蔬菜面积36万亩,水果面积40万亩。特别是该县的月柿、淮山、马蹄种植面积及产量位居广西各县前列,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柿饼交易市场。2014年全县种植业产值38.6亿元,水产畜牧业产值96514万元。农业部作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部署后,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县域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海南省
琼海市土地总面积1710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全市共有瓜菜、水果、热作、粮食、畜牧业、海洋与渔业、乡镇企业等7大农村产业大龙。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殊荣。蔬菜种植面积22.4万亩,总产55.3万吨;热作种植面积达到98.1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5.1万亩,总产量25.5万吨。家禽出栏2185万只,畜禽肉类总量7.89万吨;水产品产量10.53万吨。全市瓜菜、水稻生产良种覆盖率已达到100%,水果良种覆盖率95%以上,畜牧业良种覆盖率90%以上。共有市级检测站1个,镇级检测室12个,村委会、龙头企业和重点田块检测点98个。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主产水稻、冬季瓜菜、甘蔗、热带名优水果、橡胶、咖啡等农作物,先后荣获全国两高一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富硒经济产业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殊荣。尤其是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和品牌农业发展,形成了质量助力品牌,品牌反哺质量的良好态势,成为全省品牌农业发展名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重庆市
荣昌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中国畜牧科技城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所在地。畜牧产业集群规模突破百亿元,《麻竹栽培技术规程》行业标准国家林业局已经颁布,“三品一标”认证数达107个,RFID生猪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全国率先建成,从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75%以上。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齐全,县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覆盖监管,监管水平全市领先。
潼南县辖22个镇街,人口100万,先后获得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绿色菜都、首批重庆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蔬菜之乡等荣誉。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200万吨,粮食播种面积90.3万亩。先后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9个、绿色食品4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体现:一是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措施到位,二是监管责任层层落实,三是强化质量监测,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五是加大宣传、执法力度。
垫江县是巴国故城,田连阡陌,溪河纵横,农业生产的优越禀赋和质量强县的发展理念,成就了蔬菜种植大县的使命担当。寻着花香来故里,垫江正沿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改革创新和依法治理为动力,搭建科技、检测和信息三大支撑平台,建立粮油、生猪、蔬菜和渔业等六大产业链模式,完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协同融合的六大要素治理体系”的路子,积极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大力发展第六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四川省
安县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县、魔芋之乡,已成功创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全县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覆盖全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18个乡镇建立监管服务机构,重点产业村设置188名村级协管员,通过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确保监管措施落实到位。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农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宣传,推动社会共治,努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苍溪县是全国粮油生产大县、绿色农业示范区,建有绿色食品苍溪红心猕猴桃、雪梨、水稻原料等多品种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严格落实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生产经营者主体“三大责任”。建设农产品检测、监管和执法“三大体系”。强化组织领导、资金和信息化管理“三大保障”。开展县、乡、村、生产经营主体“四级追溯”。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西充县是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35个、有机食品基地13.3万亩。编制粮油、果蔬、畜禽等生产技术规程40个,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平台,“三品一标”产品全部实施追溯管理。打造涉农商标128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推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邻水县是四川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成全国商品粮、优质脐橙、瘦肉型商品猪和水产水禽供应基地,“邻水脐橙”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享誉全国。邻水县坚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监管体系队伍,探索完善机制制度。狠抓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监管,推广绿色循环农业,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突出抓好品牌建设和追溯管理,全县主要优势农产品实现“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可溯”。
贵州省
遵义县有“千年古县、最美田园”之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辣椒之都、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2014年蔬菜、辣椒种植各45万亩,肉类、粮食、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11、52、3万吨。农业总产值83亿元。农产品合格率98%以上。举全县之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形成了“网格化管理、责任全落实,标准化生产、生产源控制,检打共联动、监管全覆盖,宣传造氛围、社会共参与”的格局。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梵净山西麓,国土面积1969㎞2,总人口43.76万,现有茶园35万亩、果园10万亩、食用菌1万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375个,是全省茶叶重点县、主要食用菌生产基地。已探索建立了“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初步形成了疫情病虫害防治专业化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生产过程控制和农产品生产单位自检与监督抽检相结合的产品终端控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罗甸县位于贵州南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罗甸蔬菜、脐橙、火龙果等农产品扬名省内外,是国家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柑桔优质生产基地县。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县政府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体系,落实经费。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源头管控。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控药减药。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建立产品可追溯系统,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云南省
凤庆县是滇西南文化重镇,享有世界滇红之乡、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曾荣获“2014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2012年被评选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凤庆立足自身优势,着力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努力提升基层监管、检测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监管队伍,以茶叶、核桃、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全县农药替代使用、标准化工作和“三品一标”发展,在产业发展、行业增收和质量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元谋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是光热资源丰富的“热坝”,以盛产冬早蔬菜而闻名全国,素有“天然温室”、“金沙江畔大菜园”和“中国冬早蔬菜之乡”等美誉。元谋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打好“蔬菜牌”做文章,先后出台了系列管理办法,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农药替代使用,全县范围内实现无高毒高残留农药销售、使用,对运出元谋境的蔬菜水果进行检测实行产地准出。元谋以冬早蔬菜为代表的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商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安全化管理的道路。
砚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县域内生物资源富足,是名贵中药材三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被誉为“中国三七之乡”,是云南小椒的主产县之一,云南省热带亚热带杂交玉米工程研究中心位于境内,2012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砚山县紧紧围绕提升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苦练内功,较好解决基层工作“粮”(经费)“兵”(人员)“马”(设备)问题,突出标准化发展和加强综合执法,强调“产出来”和“管出来”双管齐下,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带动,促进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提升。
西藏自治区
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属高山河谷宽谷地貌地势,平均海拔4200米。现有耕地12.7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331万亩。目前,白朗县已形成了以蔬菜和粮食为主导的高原特色产业,2014年,全县蔬菜和粮食产量分别达7700万斤和10071万斤。白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目前,白朗县是西藏自治区商品粮油基地县和“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县,也是西藏“一江两河”流域重点工程县。截至2014年底,白朗县已认证无公害蔬菜2万亩、产品15个,绿色食品产品1个。
陕西省
阎良区农业人口16万,耕地24.1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早春优质甜瓜基地和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甜瓜面积6.5万亩,早春蔬菜面积6.2万亩,粮食面积20余万亩。建成三级四层(区级农检中心+7个镇街监管站+12个基层监测点+75名村级监督员)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做到责任落实到位、投入配备到位、制度完善到位、监管治理到位和服务技术到位,年抽检农产品13000余个,推进全区农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
洛川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全县耕地面积64万亩,其中苹果面积50万亩,总产量79.3万吨,总收入35亿元。是国家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县、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县、陕西省百万头生猪建设示范县。该县突出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质量安全追溯,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管理,打造了“洛川苹果”这一著名品牌。
富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昼夜温差大,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36万亩、蔬菜3.3万亩、粮食9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7万亩、绿色苹果生产基地17万亩、有机苹果生产基地1.39万亩,良好农业规范(GAP)生产基地25.5万亩,是全国第一个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县、全国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和陕西省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县。
甘肃省
永昌县辖6镇4乡,耕地面积120万亩,主导产业为啤酒大麦、高原夏菜、优质肉羊等,是全国蔬菜生产大县之一。近年来,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总目标,积极创新组织保证、资金保障、宣传引导“三项机制”,搭建源头控制、标准生产、追溯管理“三大平台”,健全监督管理、基地准出、行政执法“三大体系”,全县标准化生产水平高、监测工作扎实有效、制度机制建立完善,产品认证成效显著,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未发生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靖远县位于甘肃中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全县耕地面积119万亩。现辖18个乡镇,总人口47.8万人。蔬菜、林果、养殖是我县三大支柱产业。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全了县、乡、村监管检测和生产经营诚信体系,积极推行了属地管理、主体责任、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网格化管理等管理机制,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6个,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呈现出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青海省
湟中县重点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83.8万亩,百栋以上规模化温棚蔬菜生产基25个,设施温棚1.8万栋,百亩以上集中连片露地蔬菜生产基地48个,各类养殖基地122个。2014年“瘦肉精”、饲料等畜产品检测合格率均为为100%、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为97.4%。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三是打造农业品牌,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四是强化检测体系建设;五是健全规章,创新监管体系。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人口37万人,总面积34平方公里。2014年全县粮油综合产量29.9万吨,蔬菜、果总产量15.3万吨,种植业总产值达19.58亿元。养殖业251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10.1亿元。现有种植大户42家、家庭农场2家,新建各类养殖场39个、基地村23个、家庭牧场50户,认定标准化养殖场18家。新建农民合作组织22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上下联动以目标责任制监管的模式。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及品牌建设。加强执法检查力度,规范销售、使用管理制度,完善追溯体系。
宁夏自治区
永宁县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中部,土地面积1020㎞2,人口23.09万。优质粮食、设施园艺、酿酒葡萄、供港蔬菜、清真牛羊肉五大产业特色明显,市场占有率高,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县委政府狠抓“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坚持严格执法监管,推进标准化生产。指定了县、乡、生产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建立了考核奖惩细则,落实了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利通区位于宁夏平原中部,是宁夏菜篮子产品的主产区、宁夏清真食品产业集聚区。土地面积1384㎞2,人口38.1万。牛奶、清真牛羊肉、设施蔬菜、林果等产业特色明显,商品化率高。奶牛存栏13.2万头,是宁夏奶牛第一县(区)、“全国奶牛生产强县”。区委政府以质量兴区强农,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监管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行网格化监管,狠抓投入品诚信规范经营、标准化生产、产地检测准出,建立社会共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新疆自治区
昌吉市紧邻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是全疆重要的粮油、奶业、番茄、良繁、保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近年来,昌吉市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成立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出台了工作意见,纳入绩效考核。健全了市、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其中,市检测中心已成为全疆第二个获得双认证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不定期开展例行监测。全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配备了设备和人员,在主要示范基地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大力推进标准生产。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个,制定下发了25项地方标准。发展绿色产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8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1万亩,“三品一标”65个。
伊宁县108.24万亩耕地,是新疆粮食、油料、甜菜、果品生产基地。伊宁县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成立了领导机构,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建立“黑名单”制度,对纳入监管名录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告知率、培训率达到10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稳步推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并加以实施,监测范围覆盖全县。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已经完全落实。建成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到位。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率达到100%,案件移送率达到100%。
疏附县紧邻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喀什市,是供应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的重要基地。疏附县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健全机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相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齐了人员,统一执法培训,统一持证上岗。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实行工作量化考核。健全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组织标准实施和宣贯工作。健全蔬菜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县乡检测机构,配备设备,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对全县蔬菜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统计、分析、预警与智能化管理。健全产业发展扶持体系。对获证产品给予补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兵团第一师十团组建于1958年,是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经过57年发展壮大,以棉花、红枣为主导产业,强化“菜篮子”基地建设,形成多业并举的现代农业新型团场。该团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狠抓源头治理。蔬菜、畜禽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率及检出率进一步下降,“菜篮子”基地“蓝泊湾”品牌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9.4%以上,生鲜乳收购站检查率达到100%,“瘦肉精”、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100%。在阿拉尔市建立有6个“蓝泊湾”品牌直销点。“三品”认证面积达52%。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巩固和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大连市
瓦房店市是以水果、蔬菜、水产和畜牧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大市。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等部委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渔业生产示范市”、“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等称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以推进标准化生产为根本,以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全面加强监管、检测和执法体制机制建设,严格属地管理,积极推进社会共治,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青岛市
胶州市现辖12个镇、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1.6万人,农业人口60万人,耕地80万亩,是一个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农产品出口强市。境内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大椒、果品、蔬菜等,胶州大白菜、胶州大椒干、“里岔黑”瘦肉型猪驰名中外。胶州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工作机制,“建体系”,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环节;“打基础”,推行三个补贴试点;“保安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宁波市
奉化市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浙江省首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浙江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形成了水蜜桃、竹笋、芋艿、花卉苗木、草莓、海水养殖等十大主导农产品。在全省首创“1+X”监管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云监管系统”,健全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率先开展放心基地公示栏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公示和主导农产品质量抽检结果公示,全面落实生产主体第一责任。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公示名单及简介
山东省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陆地面积579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常住人口280万人,是传统的苹果、花生、海带、海参、牡蛎、裙带菜等优势产区。威海市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各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始终保持优级水平,使农业生产获得了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近年来,威海市不断健全完善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控制、检验监测、质量追溯、预警应急、社会监督等制度措施,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国家禁用农药多年保持“零检出”。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首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称号,2014年又被推荐为中韩共建国际食品安全示范区的首个试点地区。
广东省
云浮市生态优良,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没有酸雨,森林覆盖率达68.9%,饮用水源和主要江河水质等环境指标保持良好水平。该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罗定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新兴县是国家级供港澳禽肉产品示范区;郁南县是中国无核黄皮之乡、中国沙糖桔第一县。云浮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黑名单”惩戒制度、建设信用云浮、成立乡贤理事会和美好环境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自律机制、导向机制、共管机制,破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题,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准。
四川省
成都市是全域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粮油、蔬菜和生猪家禽主产区。2012年以来,成都市整市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已有7个区县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认定授牌。全市上下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监管、检测、执法体系,常年安排监管工作经费2500万元。突出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成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区)153个、认证品牌1659个。全面提升监管能力,狠抓农产品源头监管和过程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在96%以上。
陕西省
商洛市地处陕西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是国家南水北调丹江源头水源涵养区。市政府着力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占总产的80%以上,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72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个。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模式,促进了以板栗、核桃、香菇、肉羊、土鸡、土猪、高山蔬菜和木耳、茶叶等生态农产品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清研灵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5-05-11)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