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电商交易如何告别“看货定价”

2015-10-13

我国首个中药材电商标准“出炉” 电商交易如何告别“看货定价”

编者按:日前,经农业部、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等部门行业专家审核、评议,由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中药材产品 电子交易规格标准》(下称《标准》)获得通过,开创了农产品电子交易标准的先河。这一标准是如何制定出来的,有哪些特点?将如何实施?对我国农产品电子商 务有哪些启示?请看本报记者的调查。

本报记者张艳玲

如果要问止咳化痰的贝母什么价格?行家一定会反问你,是要产自浙江的浙贝,产自吉林的平贝,产自新疆的疆贝还是产自四川的川贝?而川贝中又分为 松贝、青贝、炉贝三种。产地品种不同,价格高低不一。此外,根据籽粒大小、破口率、油粒率等成色不同,价格又得另当别论。由于品类规格太过繁多,“看货定 价”是中药材交易中延续千年的行规。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中药材触网并不是新鲜事儿。据统计,目前我国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年销售额达200亿元,但因标准规格不清引起的交易纠纷不断,成为电商发展的瓶颈。

从笼统到精确

梳理提炼202种常用中药材上千规格标准

国庆节期间,成都天地网信息科技公司董事长龙兴超专门去了趟四川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当地漫山遍野的中药材——白芍的收获季节到了。龙兴超想从地头开始重新认识这味药材,亲手加工、分级,以进一步细化完善白芍的电商交易标准。

在中药材领域深耕26年的龙兴超是B2B平台中药材天地网的创始人,也是《标准》的核心推动者。“《标准》的制定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用科学的 方法对已有的交易规格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和提炼。”龙兴超表示,在中药材行业内,已经形成了一些公认的规格标准,如产地、大小直径、干湿度、碎粒 率、杂质率等等,但由于这些标准较为笼统,在网络交易的环境中,买卖双方往往很难仅凭对方的描述在这些标准上达成精确统一的共识,由此造成纠纷,严重影响 中药材电子商务的发展。

2012年,龙兴超专门组建起一支标准制订队伍,并利用多年来积累的行业人脉资源,开始联络广西玉林、四川成都等几大主要中药材市场、全国数十 个中药材产地的资深行家,一起商讨标准制订事宜,经过3年时间的系统总结梳理,202个常用中药材品种的1184个细分产品规格投入应用。

“标准的制订完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龙兴超告诉记者,到2016年底,《标准》将覆盖1200个常用中药材品种的5000多个产品规格。而且,“随着认识的深入、市场需求的细化,标准还将不断精细化,如未来农残含量、微量元素含量等都可能被列入其中。”

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