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2
“这是呼和浩特赛罕区温室种植的草莓,我们的工作人员到实地采摘回来,进行检测,每一项数据都需要一系列的工序……”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外来的人一进这个研究所,都会不适应,一楼就闻到刺鼻的化学药品味道,上了二楼又闻到浓烈的牛粪味。工作人员说:“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14个专业研究所之一,这里不仅检测环境、土壤、水,以及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农产品,还检测牛粪、羊粪等肥料。”“近两年我们连续招进了不少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的敬业实践给全院带来了活力。”院办工作人员说。就拿上面这个研究所来说,下乡是常事,而且每次还要带上许多相关仪器和检测设备,有的重达百斤以上,人拉肩扛,既是技术员,又是搬运工。
助力全区首次实现双超目标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目前已成为集科研、推广、培训于一体的自治区唯一的综合性农牧业科学研究机构。
两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个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这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在2014年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交出的答卷。不仅如此,玉米育种选育出适宜自治区不同种植区域以及加工需求的各类玉米品种10多个,其中“内单314”连续4年打破自治区玉米高产纪录;小麦“农麦2号”套种玉米“内单314”使自治区首次实现了超吨粮田、超高产田的双超目标。
该院院长助理、玉米研究所所长白晨介绍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现在已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和草原生态等优势研究领域,建有14个专业研究所,31个国家和自治区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站、试验站和示范基地。在小麦、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甜菜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生产配套技术,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旱作节水农业,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繁育,动物营养调控与家畜疫病防治、草原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位于全国前列。”
为现代农牧业提供科技支撑
该院走廊里一处墙壁上,声光影像正在展示肉羊高效繁育技术画面,这项成果目前已经推广到自治区5个盟市,推广数量达15万只。比如巴美肉羊新品种培育,填补了我国肉羊杂交育种的空白,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细毛羊和白绒山羊两项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及生产化示范技术得到转化应用;研究出草地植被遥感监测技术和京津风沙源工程技术;全区不同草地划区轮牧及休牧模式,被自治区评为十大创新技术在全区牧业旗县进行推广;育成了“驼绒藜”等一批优质牧草。
在农业种植方面,近几年中,全院先后育成46个农作物新品种和14个牧草(畜)新品种,提出17项农作物、畜牧、草原等重大新技术,获得自治区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以上科技新成果27项,取得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技术应用等4项高新技术和5项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为内蒙古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内蒙古是马铃薯主产区之一,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然而病毒害问题长期困扰着这个产业。农牧科学院关于“马铃薯工厂化脱毒种薯繁育和微型薯效益块繁技术与体系”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制约自治区马铃薯发展的病毒害问题,为马铃薯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实践已充分证明,在马铃薯生产上,采用微型种薯及其后代脱毒种薯,普遍实现旱地增产30%-50%,水地增产50%-200%,优质种薯的增产增收效益已被广大农民和各级领导所认识,农民种植脱毒种薯的积极性很高。因此,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工厂化繁育及其产业化开发对推进全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不止步
白晨说:“我们的科研人员长期下农村、进牧区,到基层一线调研,形成课题后统筹、协调,达到良性整合,充分体现出科研主动性……”
据介绍,农牧业科学院尝试走出去、请进来,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开展了项目交流与合作,国内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科技合作、共同建立了相关创新平台,与国内9个省(市、区)的农科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在内蒙古本土,农牧业科学院积极推进院地合作,已在呼伦贝尔、赤峰、巴彦淖尔等盟(市)建立了分院。一系列广泛的科技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十一五”以来,农牧业科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3项;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39项;审认定品种67个;获得发明专利33个;制定发布地方标准48余项。白晨介绍,百年坚守、百年奋斗,完备的基础设施,充足的科研项目,显著的人才优势,构成了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创新能力的核心。记者看到他身后的墙上写着16个字:“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和谐奋进,开拓创新。”他说:“这是院训,也是目标。”(农民日报)
上一篇:黑龙江启动黑土耕地质量调查
下一篇:佳木斯“互联网+”助传统行业转型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