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农民买种到底要进哪道门

2016-01-26

编者按 时下农民为下一个生产季备种越来越早,还在腊月里,许多地方的春耕备种就热火朝天地进行了。如今的购种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到底选择哪种方式买种子还是得由农民自己说了算。为了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经销商、厂家、电商可谓是各显身手,竞争堪称惨烈。数九寒天,记者参与农民的备种过程,倾听农民心声,分析各种销售方式利弊,目的就是为农民选择购种渠道提供一份较全面的介绍和参考。

厂家直销

河北一家合作社想从厂家直购杂交玉米种子:

3万亩地,谁想来对接?

图为辛俊银(右)和种粮大户辛俊钢(左)在惠农服务站。

本报记者 王澎 文/图

腊八,正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日子,然而农闲时节无闲农,有一群种粮大户正在热火朝天地准备着猴年的农资。

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霞港村,种粮大户辛俊银与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将刚刚运来的5万斤小麦种和100吨化肥堆放整齐。

“这次运来的农资,有一半是我自己地里用的,还有一半是合作社社员用的”

年过半百的辛俊银丝毫没有受到严寒的影响,黝黑的皮肤闪着红光,他干劲十足地指挥合作社社员们摆放种子和化肥。

“这次运来的农资,有一半是我自己地里用的,还有一半是合作社社员用的。”老辛拍着一袋“津强六号”小麦种面露喜色地告诉记者,“这批农资可给乡亲们省了不少钱哪!”

老辛掰着手指头讲起了他的“省钱之道”:“我们合作社成员有1万多户,耕种面积超过3万亩。2015年通过惠农服务站和麦种厂商对接,按出厂价购货,通过物流一步送到村里。我们需求量大,麦种厂家愿意接我们的订单。”

“‘津强六号’麦种我们从老辛这里拿一斤只要2元,要是从种子经销商或者种子商店买,一斤得2.7元呢!”年过六旬的刘长远凑到记者身边说,“我自己种了20多亩地,这几年不光我自己跟着老辛从厂家买种子化肥,而且我还组织其他农民一起来。”

近年来,“团购”之风也吹进了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和合作社联合起来,跳过各级经销商直接与生产厂家对接。以往,种子的传统经销模式和其他农资很相似,是金字塔形的,种子经过加工和包装后由种企发给省级总代理,之后分配给市级经销商,然后再分配到县级和村镇级。这种传统经销模式往往要经过三到五级才能最终到农民手里,逐级加价导致最终售价很高。

“跳级”购种已经成为广大农户备种的重要需求之一。“我们合作社以及服务站去年通过厂家直销购买农资节省了1400多万元呢!”老辛自豪地告诉记者,“2016年,我要带领乡亲们扩大采购量,争取节省2000万元。”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