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9
黑龙江日报 |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主展区一角。本报记者张桂英摄
尝尝以好吃闻名的黑龙江大米。 许俊鹏摄 云南省泰国街商会会员赵老先生对每公斤120元的有机小米产生了浓厚兴趣,正向企业负责人详细问询。 许俊鹏摄 尝尝非转基因大豆做的豆浆。 许俊鹏摄 黑龙江大米网和入驻企业代表签约。 许俊鹏摄 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展区醒目引人。孙德生摄 杂粮大豆展台。本报记者张桂英摄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是农业部唯一主办、商务部重点引导支持的大型综合性农业展会,是集中展示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促进农业交流合作和农产品贸易洽谈的国际贸易盛会。11月5日~8日,由农业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这个荟萃国内外近3000家企业高品质农产品的国内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经贸大舞台上,为充分地展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新成果,进一步叫响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促进我省农产品“卖得好”,并由“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我省由省领导带队、110多家绿色有机食品企业组成庞大经贸代表团到昆明参展参会。 产销对接全链出击新绿色 “种强销弱”是我省农业产业的主要短板。“只会种,不会加工、不会卖”是外地人对我省的诟病,也是龙江人特别是农业战线的痛心之处。不过,在本届农交会上,记者惊喜地发现,从各级政府到各地参展企业,在“卖得好”方面的变化和进步非常大。 “绿色黑龙江中国大粮仓”、“生态粮仓绿色厨房”,这是记者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现场看到的最醒目、出现次数最多的宣传标语。 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李旭告诉记者,本届展会我省以“供给改革、产业融合、绿色共享、创新发展”为重点,以现代农业成就展示、农业交流合作、农业贸易洽谈为主要内容,全力突出“绿色黑龙江中国大粮仓”这一主题,重点展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绿色食品大省的新形象,系统宣传现代化农业建设及绿色食品开发取得的新成果和新成效,大力推介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为了用好用足“农交会”这个国内最大最权威的农业经贸平台,我省展团除了组织110家企业携12个系列、1000余个产品在省级综合展区进行集中展示宣传外,还组织大米、杂粮、食用菌、蓝莓等60多家生产企业、600多个产品在展会销售区进行销售,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同时参加地理标志区、扶贫展区、海峡两岸展区等三个专题展区的展示展销;并以省政府名义参加中央电视台“农交会省部长推介品牌农产品专场”宣传,举办黑龙江大米网及绿色食品品牌大型推介活动。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粳稻主产区,面积6000万亩,产量600亿斤,年产大米400亿斤。”——农交会开幕前夜,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每日农经的演播现场,副省长吕维峰手执金黄的稻穗,面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激情讲述黑龙江的好生态好大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中国大粮仓绿色黑龙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哈尔滨境内黑土肥沃,植被茂密,河流纵横,生态条件极佳;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三品’认证数量均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 “齐齐哈尔市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全市绿色有机食品中有10个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6个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11个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绥化市地处世界珍稀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拥有北纬47度阳光,2700小时充足日照,冬夏冻融交替,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条件天成,2900万亩平坦耕地上产出的农产品,以品质优良、绿色安全闻名遐迩。”…… 农交会开幕首日,农业大市的领导纷纷走上我省展团专场推介的演讲台,为家乡的“绿色”代言;省农委主任王金会为黑龙江大米网招商,近6分钟的现场讲演,几乎是脱稿完成。 为了实现“卖得好”,这边厢,省市领导亲自上阵“蛮拼”的;那边厢,庄稼地里的“好把式”——农业专业合作社也变身“市场营销主体”,推销产品有模有样,谈起市场头头是道。 在黑龙江神顶峰黑蜂产品有限公司的展台前,总经理徐美臻向记者介绍:“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淘宝上开设了网店,如今又把二维码、微店、微商城和公众号纳入到整个销售环节。现在,公司生产的蜂蜜有30%是通过网络销售出去的。我认为,黑龙江企业不仅要把产品品质做好,也要将网络传播手段真正学会。做到地上、网上包括展会展销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将每次展会都做成永不落幕的展销会。” 成立两年多的哈尔滨市宝泰隆现代农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兰说:“我们闯市场起步虽晚,但起点要高。为了快速打开市场,合作社聘请了专业团队做企划和品牌推广,这次农交会更是有备而来,线上线下双拳出击闯市场。我们体会,粮食类产品利润薄、销售得靠量取胜,这种情况光发展电商不行,所以此次来参展,我们制定了优惠的招商政策,现场诚征代理商和合作商。” 本届农交会上,我省展团的一大亮点就是农业合作社已经成长为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一样的农副产品营销主体,110家参展企业中,有1/3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从生产型成功转向全方位经营的复合型农业合作社,迅速壮大了我省绿色食品营销主体队伍,推动了绿色食品的产销直接对接,构成了绿色食品全产业链营销的崭新看点。 与五常金禾米业签订了金额5000万元的绿色有机大米购销合同的云南谷硕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思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对我省参展企业的新感受。他说:“过去黑龙江的企业多数是把产品推给代理商经销商,近年来一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开始主动做市场了,而且手笔是越来越大。我们之所以选择金禾米业,也是因为他们主动承担了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这样作为经销商我们就省事了,可以把精力更好地放在拓市场上,大家都好赚钱。” 与以往不同,本届农交会我省展团不仅参展主体丰富,而且参展形式多样,从主题推介、专题展销到现场体验、电商助阵,几乎所有的市场推广方式都有体现;从浅尝辄止的体验客户、现场采购的消费者到私人订制的大客户、集团采购以及落地推广的经销商、代理商,都无缝对接,一个不落;种、加、销全产业链都变身营销主体,官员、农民、企业家都披挂上阵,发展市场变成硬道理,一个全链出击赢市场的绿色食品大省新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绿色产业大粮仓变成大厨房 走进位于昆明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的农交会我省综合展区,6个摆满各色绿色有机食品的巨大圆柱状展台,特别抢眼:一则一个展台一主题,大米、杂粮大豆、山特产品、蓝莓产品、蜂产品和加工类食品,分类展示,既丰富又有序;二则展销产品一改以往“粗放式”的包装及生产主导的简单营销模式,精包装、小包装、特色包装……花样多了,品位高了,传递出一切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强烈信号;无论是包装的精心设计,还是O2O的时尚营销方式,都让人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龙江绿变样了”——正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向更高端、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肇东市熙旺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韩国庆告诉记者,此次展销会,他们带来了350克、400克、450克等多个小包装的各色杂粮,虽说包装成本较以往高出不少,但因为消费者青睐小包装产品,产品销量大了,价格也上去了,反而赚钱更多。 地处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蓝莓制品,种类丰富——蓝莓酒、蓝莓饮料、蓝莓果干、果酱、蓝莓素软胶囊等等,满足了各类消费者的需求。“我和我的大米”——和粮农业集团的大米品牌和包装设计,特别吸引眼球。简洁明亮的纸盒包装,既简单环保又不失品位,一幅幅漫画将企业文化和品牌故事生动讲述。集团副总经理郭凇对记者说:“粮食产品也要做出文化来。我们希望自己的产品不仅在品质上最好,在包装上也要走在全国最前沿。80后90后是未来食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是我们锁定的目标消费群体。他们追求健康时尚,追求吃好米,我们在品牌和包装设计上就加入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的简单明了、标新立异、文艺清新的元素;用‘我和粮食的故事’来打造系列产品。另外,我们还针对不同的市场设计包装,比如走国内商超的,包装设计比较热烈抢眼;出口日、韩市场的,则顺应他们的喜好,素雅简洁。” 看展品变化,听品牌故事,让人由衷体会到绿色食品产业的华丽转身——大包装的初级加工品已经被精细加工、食用方便、规格多样、内涵丰富的加工食品所替代,生态大粮仓正在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转变。 来自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本届农交会上,我省参展产品全部是经过有机、绿色、无公害及地理农产品标志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品质高端、名牌荟萃,其中有15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160个产品获省级著名商标;新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占比30%以上,精深加工产品、即食产品明显增加。展会期间,我省展团共斩获71.72亿元的各类产销合作订单和协议;其中现场销售额617.2万元。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的大食物观念在绿色食品产业已然确立,农产品精深加工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方向已然清晰。 预计到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将达到74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约占全国1/5强;绿色有机企业总数达700家。目前,我省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日益突出,畅销国内、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部分售价比普通产品高出1倍、甚至几倍,省外销售额年均超过千亿元。经过多年打造,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已经形成了玉米、大豆、杂粮、杂豆、食用菌、乳品、水产、山产、饮品、蜂品和特色等10大系列,认证绿色、有机产品2100个,实物总量近4000万吨,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给,延长了加工产业链条。 现代农业“粮头食尾”谱新篇 与和粮农业的文化牌不同,北纯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打的是健康牌。总经理杨少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秉承‘粮头食尾’的发展理念,我们把目光盯在了我省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优质杂粮上,开发了系列健康杂粮粉产品,此次带来参展的是复合果蔬系列的9种杂粮粉,如红豆薏米粉、黑芝麻黑米核桃粉等。”据杨少武介绍,每一款杂粮粉并非杂粮简单磨粉而成,而是经过科研团队精心配伍、由杂粮搭配相应果蔬构成,如红豆、绿豆、黑豆、黑米、薏米搭配蔬菜、木耳、水果等,每款产品都有十几种成份,这样不仅营养丰富、喝起来口感好,而且易吸收、不上火。 市场对杨少武的大胆实践给予了热烈回应——在展会现场,北纯的复合果蔬杂粮粉始终是热销明星。据介绍,产品自从上线,始终在京东、易购、天猫同类商品的销售排行榜上位列三甲;如今当当、亚马逊主动找来,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如今我们又研发专门为女性打造的‘丽人粉’系列,下一步还要开发杂粮野菜粉,让产品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杨少武说。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是近年来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为了推动农业在“卖得好”“种得更好”上实现突破,推动农产品由低效品种向高效品种转变,我省不断加大农业“三减”力度,精心打造了1170个“互联网+高标准示范基地”,各级农业部门还注重引导各地和农民,牢牢把握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性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优势,将其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把发展绿色食品同“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同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创新发展。 在这方面勇于探索实践的哈尔滨市是受益者。据介绍,该市通过抓“两头”、活“两尾”,紧紧围绕水稻、玉米、大豆、奶牛、肉牛、生猪、禽蛋和蔬菜(山特)等八大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带,规划建设了14个产加销一体、产业链完整的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形成了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医药、化工等特色加工产业集群,撬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金钥匙”。预计到年底,全市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可达到1800亿元,成为首个突破千亿元的支柱产业。此次农交会上,依托强大的资源优势、完善的产业链条,哈尔滨市成功与昆明市政府签订了总金额25亿元的粮食产销对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不仅要积极开展粮油加工转化项目合作,还要在发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合作商迈出新步伐。 农业大市绥化也在农交会上收获了“调结构”的硕果——拿到了全国鲜食玉米产业联盟总金额22亿元的绿色有机鲜食玉米购销大订单。市农委主任门贵昌高兴地对记者说:“近年来,我们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非常注重往优质高效上调,往绿色食品上调,往优化布局上调,目前已形成近20万亩的鲜食玉米种植优势产业带。这个三年的销售订单会带动产业带面积继续扩大到25万亩,对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非常大,对加工储运的产业拉动意义非常大。因为按目前价格,种植鲜食玉米亩纯效益可达1200元以上,流转土地的也能达到六七百元。” (本报记者张桂英 宋晨曦)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