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6
本网讯(赵敏黾) 近日,在大同区大同镇成喜果蔬合作社的冷棚里,移苗、剪须、定植……几十名工人在大棚室里开始了他们的“春耕生产”。“120多亩圆葱已经开始定植,打的就是上市时间差,7月份一股脑销儿出去。”合作社负责人李晓松这样说。
李晓松是大同镇的棚室种植大户,现有800多栋棚室,年产4000多吨果蔬。销量不愁的李晓松今年又新建了100多栋大棚。李晓松的自信满满离不开大同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举措。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重点是市场,农民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大同区大同镇镇长张宇介绍说,全镇向6万亩耕地要效益,根据市场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大同镇干部经过调研发现,普通农户调结构意愿强烈,但不知道如何调;村干部明白调结构重要性,但抓转型不易;种植大户收入稳定,但选择转型并不情愿。如何破解这几个问题,摆在了基层干部面前。
“走出去看,请回来学,坐下来议,安下心干”。去年秋收之后,大同镇干部、村干部以及种粮大户组成了考察团,先后对上海江桥市场、北京新发地市场、河北昌黎、辽宁绥中等地考察,直接对接市场,看市场所需品质、看产品所售价格,与此同时直接与客商对接签订单。接地气的考察,坚定了村干部以及种植大户调结构的信心。与此同时,大同镇还结合实际遵循“顺着经度找市场,按照纬度调结构”的思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新增有市场竞争力的种植品业。
第一脚漂亮踢出后,考察结果的消息不胫而走,全镇热闹起来了。“西瓜市场非常好,今年流转780亩种西瓜。”李晓松种植西瓜的事,一下子就得到了农民的认可,纷纷流转土地集中种植。4村村支书郑连付在上海江桥批发市场考察时,客商对大同镇的西红柿十分认可,供不应求,很快许多农民主动要求加入种植西红柿,一下新增100栋。“走出去,开眼界。好产品真能卖上价,优质创造财富。”郑连付说,现在全村3540亩耕地,基本都成了高效农业田。
河北昌黎签订提子订单,辽宁绥中定下白萝卜种植,天津静海大面积收红椒……找到了市场、找准了品业、拿到了订单、激发了干劲,大同镇别样的备春耕图画,百姓点赞不断。目前,大同镇种植业结构形成棚室果蔬、经济作物、大田种植“三位一体”布局、呈现“两增一减”特点,新增棚室果蔬面积700亩、同比增长16%,总面积达到20000亩;新增白芍、瓜菜等经济作物6000亩、比上年提高70%,达到16000亩;减少玉米种植面积6600亩、调减22%。
为加快转型,大同镇不断激活土地要素,探索推行了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经营五五分成模式;土地合作社托管,农民收利润等模式。同时,将油菜花、红辣椒、白萝卜、月见草等新品业交由示范区打样,充分发挥带动效益。在保障转型方面,根据镇村干部专长、品业发展需求,组建由科级干部牵头的12个工作组,包村屯、包产业、包园区、包合作社,全面指导扶持品业发展。
“高效农业经济效益是传统大田的十几倍,今年调结构新增的6500亩高效农业种植面积,所产效益等同于再造一个6万亩传统大田的大同镇。”党委书记杨洪林表示,大同镇持续向设施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发力,按照市场不断调整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棚室内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助力大同区设施农业发展,助力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庆网编辑:王议文;韩雪 大庆日报记者 崔义鑫)
来源:大庆市农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