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5
本网讯(赵敏黾) 记得前两天单位新分来的小同事在微信里问我:“张姐,咱们这的太阳很大很毒么,怎么单位那么多‘黑塔’?”小孩真幽默,“黑塔”原来是指大同区高台子镇的干部职工,个个皮肤黝黑。
“他们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年后上班就下乡包村指导春耕生产、摸排精准扶贫户、调解土地纠纷,现在又督查环境卫生整治情况,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田间地头跑着,不黑才怪。”
就是在这些“黑塔”的努力下,这个城镇在悄然“变脸”,家园也骤然变美……民风淳朴了,镇容整洁了,村道净畅了,村民的心情也更舒畅了。
据了解,这个镇年初制定“2017年必须完成的30件大事”时,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范围,而且把整治环境卫生这个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基本工作,一改往日只注重资金投入大搞建设的做法,发动村民自己动手,变群众建设为主体,共建“天蓝、水绿、山青、地净”的美丽乡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镇党员干部全员上阵,纷纷走出办公室,包村包街,带头义务打扫卫生,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到处是一派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
说了算,定了干。高台子镇党委书记齐迹用“壮士断腕”、“破釜沉舟”来形容这场硬仗。从清明小长假到现在接近一个半月时间里,从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到村两委干部、48个屯长,没有周末休息时间,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奋战在建设美好家园的第一线。
镇党委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每周星期五确定为“党性锤炼日”,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锤炼党性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作风转变,为文明城创建添砖加瓦。
走进永跃村73岁村民张文学家,房前屋后,屋里屋外都被老两口收拾得干干净净。更难能可贵的是老人在院外栽了几十棵杨树,门前的园子里也种了多种蔬菜,一点杂草都没有,绿树成荫,花红柳绿。
老人是这么说的:“人家门前净,咱家门前脏,心里肯定不舒服,家家都在比着哩!”像张文学这样的村民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在高台子镇不在少数,他们已成为新农村新农民新形象的代表。
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整治,乡镇主干道、村屯出屯路这些“面子”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还有一些类似背巷小道的“里子”需要加强整治,有些卫生意识不强和生活习惯不好的村民还是习惯把生活垃圾就近倾倒在“背人”的角落。殊不知这样的隐患不小,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刮风下雨又会污染街区,影响邻里出行。
就要通过文明户的模范带动,“小手拉大手”亲情互动,微信公众号曝光“短处”等措施,促进后进户知耻而后勇,迅速凝聚共识,打一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攻坚战。
每个村屯都修建了2-3个垃圾集中堆放点,并且配有保洁员负责清扫,每周垃圾车都循环进行清运掩埋。要让高台子镇在短期内“面子”“里子”都翻新了。
在羊草沟村,记者看到两台机器轰鸣着在挖掘沟渠里的垃圾,村民们拿着扫帚、铁锹正干得起劲,村干部也都加入其中。
村支书李海涛兴奋地说:“过去村里人不讲卫生,屋里屋外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讲卫生的意识强了。而且镇上把环境卫生整治成效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清洁家园又能拿到奖金,多好的事!”
据了解,该镇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解决发展障碍的重要手段,从最直观、最关键的问题入手,建立包括组织领导、投入保障、考核激励在内的长效机制,出台了《高台子镇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强化督查、考核、通报、问责四项硬措施。根据分包责任,各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亮身份、亮承诺,持续发力,对不力不为之事之人,跟踪督办,严肃问责。
任何一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实现良性循环。高台子镇党委、政府深谙这个道理。
副镇长孙公江介绍说,针对环境卫生,村村都制定了环卫保洁、公共设施维护和村容村貌管理制度,落实保洁人员和公共设施维护管理人员,逐步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转”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实现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倾倒、集中掩埋和无公害化处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永远在路上。
(通讯员 张立凤 大庆日报记者 红军;大庆网编辑:石 晶)
来源:大庆市农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备案序号:黑ICP备11000329号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