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大庆市大同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17-06-21

本网讯(赵敏黾)大庆市大同区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基础条件,找准发展方向,秉承“农业立区”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促增收,全力打造棚室果蔬、优质杂粮、道地北药“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2017年共落实高产高效作物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

——优化种植业结构,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潜力,积极推进果蔬、杂粮、中药材等产业提档升级。以4个近郊乡镇为核心,新建棚室2000栋,建设提子、香瓜、番茄等绿色果蔬标准化生产基地8个,全区棚室总量达到8.7万栋、13万亩,打造棚室果蔬生产基地。根据西部乡镇土壤偏碱特性,集中连片种植红高粱、谷子、花生14万亩,打造大庆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并依托吉林圣基、同舟饮片等重点中药材企业,新增板蓝根、月见草等中药材面积4万亩,加大白芍等多年生品种示范推广力度,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以上,形成中药材种植“梯度结构”。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打造露地瓜菜基地,新发展无籽西瓜、香瓜、白菜等露地瓜菜5.6万亩,总种植面积达9.6万亩。还积极开展瓜菜复种,推进露地蔬菜延期上市、错季增值。

——坚持市场导向,引导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该区领导干部先后深入上海江桥、山东寿光、安徽亳州等地开展调研,主动与市场和经纪人对接,目前,已签订10万吨农产品订单。依托番茄、圆葱、香瓜等种植基地,已成功与上海、俄罗斯等地市场进行对接,并签订保护价收购订单。2017年,预计出口圆葱3万吨,南销果蔬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还注重品牌化经营,着力培育“大埠同”、“双榆小米”、“笨嘴生猪”等重点农产品品牌,采取农超对接、线上销售、点对点定制等营销模式,引导企业打造品牌、抢占市场,确保卖得出、卖上价。

——深度开发绿色食品、安全食品、有机食品,通过提升供给质量,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该区与八一农垦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专业院校合作,推进设施农业研究院、马铃薯组培中心、蔬菜育苗中心建设,开展新品种试验和土壤改良,重点推广香瓜嫁接、草莓基质栽培等新技术15项、新品种35个。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核心,广泛应用水肥一体化、生物及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产品品质提档升级。同时,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处、质量追溯检测站14处,积极对标欧盟标准,努力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叫响大同果蔬绿色品牌。

——围绕农产品的强链补链,坚持产业融合,提升结构调整增值空间。在“内部优化”和“内外联动”上下功夫,加快产业融合增值。重点推进中鼎牧业2000亩青贮、启隆农业2000亩苜蓿等5处饲料饲草种植基地建设,推动种植业过腹增值。完善大同工业园区功能,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打造玉米、杂粮、蔬菜、中药材4条产业链,实施燃料乙醇加工、提子加工等项目。目前,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1家,初步形成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经济。并依托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和生态景观,开发棚室采摘、休闲度假、科技示范等精品旅游路线,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经济。

——坚持政策扶持,建立结构调整激励机制。大同区持续实施棚室补贴政策,区财政列支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新建标准冷棚每亩补贴2000元、温室补贴7000元,同时拿出100万元,聘请农业技术专家6名,培训农民、指导生产,促进棚室产业规模化发展。并注资1000万元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为农户提供1亿元信用担保。还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年初以来,已为8400名农户发放贷款1.3亿元。积极帮助企业融资,扎实推进银企对接,落实贷款贴息1500万元用于种植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产业扶贫等。目前,有贷款意向的企业和合作社达到100余家,银行正在对企业开展资产评估,预计撬动社会资金3亿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庆日报记者 王明明 通讯员 魏井春;大庆网 编辑:石 晶)

来源:大庆市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