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鸡西市柳毛乡叫响绿色品牌

2017-07-07

本网讯(王丽君 于敬文) 一群小鸭子扑腾、扑腾地下到稻田里,欢喜雀跃地游玩、嬉戏、啄虫;一只只小螃蟹则举起双钳在稻田中“横行”,清杂草、吃害虫……6月18日,这一幅幅“鸭稻”、“蟹稻”共生的场景,绘就了鸡西市恒山区柳毛乡绿色发展的篇章。

柳毛乡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水田面积2万亩,充沛的穆棱河水自然灌溉,昼夜温差较大,使水稻生长期长,成熟度高,产出的稻米积累了丰富的营养。这个乡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生产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以“卖得好”倒逼“种得好”。

“‘鸭稻’共育示范区面积有200亩,品种为龙稻18;鸭子品种为樱桃谷鸭。水稻田采取毯式钵体育苗技术,放入500只鸭子,8月中旬就可销售。”鸿洋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胡伟军介绍着。他进一步解释说:“‘鸭稻’共育是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和生活习性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它们每天在水稻间吃虫、游泳、嬉戏,粪便成了稻田里的天然化肥,鸭嘴在稻叶上啄虫免去农民播撒农药,鸭蹼在田间飞奔省下除草剂,稻田生态系统为鸭子提供劳作、觅食、生活、休憩、运动的场所和大量的动植物饲料等,水稻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产出的大米和鸭子完全是无公害绿色食品。”

“预计‘鸭稻’亩产可达1500斤左右,可产‘鸭稻米’800多斤,鸭子每只30元的价格出售,亩效益可达15000元左右。”胡伟军算着小九九。“估计三年内,通过‘三减’措施,将全部达到有机水稻标准。”

在莲花村15亩“蟹稻”基地内,15000只蟹苗已被放入稻田内。“河蟹能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田则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栖息环境。由于螃蟹对农药、化肥排斥,整个水稻生长期基本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也仅使用一次基肥,而且使用量少,所以蟹田生产的大米口感好,有助于产品达到有机标准。”村民张勤刚介绍,“这种稻蟹共作模式,提高了水稻种植的附加值,实现了‘一地两用、蟹稻共赢’。”

“柳毛乡一直将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探索新模式,促进农民转型发展,走上富裕道路。”柳毛乡副乡长孙伟斌由衷地期盼着,“‘鸭稻’、‘蟹稻’今年成功后,明年将扩大发展规模,结合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只要农民自己敢于改变固有的思想,大胆尝试,求新求变,再加上国家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日子指日可待。”

来源:鸡西市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