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

肇源县超等乡成功村个个都是赚钱好手

2017-08-08

本网讯(赵敏黾) 在肇源县超等乡成功村希望肉牛养殖场,刚刚从吉林卖牛回来的苏小平满脸喜气,他举着手机对在场的人说:“这玩意儿,太给力了,一车牛,拐个弯,功夫不大就多卖了1万多元。”

原来,这次卖牛苏小平奔的是吉林榆林镇牛市,可当他途中在“肉牛微信群”里得知吉林皓月牛市今日价格走高时,立马改道直奔“高地”,虽然多跑50公里,但每公斤牛肉多卖了1元钱,17头肉牛,一共多卖1.2万元。

成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少辉指着村民刘玉娟开的“村淘”快递店兴奋地说:“如今,我们村的‘精商’有1000多人,城里‘淘宝’,村里‘捞金’,都摽着劲干,每年有几千万元揣进兜。”

发展

两年前,成功村作为全县21个贫困村之一被确立为重点脱贫攻坚对象,派驻村第一书记,落实精准扶贫规划,通过精准服务,促发农民创业热情。同时实施“能人聚拢”战略,带动村民离土从工,促进土地流转,发展种植大户,实现农业规模效益;培育“龙头”养殖大户,按市场化运作,增强抗击市场波动的能力;挺“龙身”,下活“留守农民”精种、精养和“精销”这盘棋,实现效益最大化。

截至目前,全村输出劳力800多人,有500多人搞管理或当技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了土地流转。村民仲丛丰,原来包地难、种地少、难致富。2016年,他与外出的12户村民签订了250亩耕地承包合同。去年,他种的160亩水稻因地块集中,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降低了成本,仅水稻一项,收入25万多元。到2017年,全村的1.6万亩耕地已流转1.1万多亩,流转率占总耕地面积的2/3。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成功村农民摈弃“同行是冤家”的古训,养牛户杨希国、杨希顺、苏小平等几户农民原来单干,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这回,他们主动搞股份合作制,建起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肇源县超等乡希望肉牛养殖场”,目标是立足肇源,打造松源、大庆最大的肉牛生产基地。

目前,每个股东投入资金已达150多万元,肉牛存栏346头,其中存栏母牛210头,已创收100多万元。受他们影响,村民黄立国、黄立双、崔立峰也开始大干,总共购买肉牛118头,全村养肉牛户猛增到32户。

“炼”在市场里,成功村人“精”起来

别人把伐过的林地又种上成材林时,村民秦维振却在自家30亩地里栽种青杨苗。三年过后,如果赶上好价,他的苗木可创收20多万元。

近两年,成功村的“绿色银行”越来越多,村民新种苗木200多亩,共计2.5万多株。村民刘国忠承包130亩土地种树,今年又栽种1.2万株青杨。全村林地现已发展到2100多亩,成材林达1100多亩,价值1500多万元。

许多村民干起新产业

刘玉娟、张艳辉搞起了“村淘”快递,网购业在偏僻小村俏然兴起。村民网购率达90%以上,不仅是生活用品,网购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也成为现实。通过“五户联保”,农民还可通过“村淘”获得贷款。

齐万才、兰宝等5户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和运输联合体,春插秧、夏贩果、秋收割、冬运粮,仅承包全村2100多亩水稻插秧每年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

还有一批赶“流集”的人,李刚、姜运胜等30多人,常年做买卖,瞄准市场需求,啥畅销卖啥,啥来钱快干啥。春天卖鸡雏、鹅雏,秋天卖大米、土豆,冬天又做起水果和鲜鱼买卖,一年下来,平均每人收入5万多元。

找冷门干,农民李坤、李振等人养狐貉,按市场规律,淡时养、旺时销,如果卖不到好价,就把狐貉皮用冰箱冻起来,市场行情看好时再出售,被农民称为“冻”出来的效益。

村民变“精商”,服务紧跟上

针对“旱改水”村民有抵触,开展“信科学、算细账”大讨论,让村民看清种“铁杆庄稼”的好处,使全村今年水稻面积增至3600亩。

近两年,由村干部统一给干个体村民办网上年报60多户次,跑省、市领办帮办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还修了7.3公里水泥路、14公里的红砖路、10公里的排水沟。

村民说,道好了,不愁农产品运不出村。心顺了,看村党支部真办实事,觉得有奔头。 (走进肇源;大庆网编辑:王爽)

来源:大庆市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