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新闻 >> 正文

重点新闻

芒种“热辣滚烫”·农科“飞驰人生

2024-06-05

夏始初长,耕鼓农忙。6月5日12点09分40秒,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芒种到了。

“芒”是锋芒,更是农“忙”。虽然大部分农作物已经播种完毕,但是对于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来说,这只不过是另一篇华章的序幕。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芒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田间管理中关键的时间节点,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是否到位,对今年的粮食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今年的六月上旬,全省平均气温预计比历史同期高1~2℃,降水量黑河东部、伊春、哈尔滨、鹤岗、佳木斯东部接近历史同期,其它地区少5~15毫米”,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副院长姜树坤长期从事农业气象的研究,在他看来,芒种正带着火热的希望,全力开启属于龙江的“热辣滚烫”。

龙豆绿 品种丰

“世界大豆看中国,中国大豆看龙江”。黑河是我国地处最北端的“大豆之乡”,中国大豆“零”点标识碑就坐落于省农科院黑河分院的实验田里。

图片

黑河分院试验田耕作景象

“黑河43”是黑河分院选育大豆品种中的“当家花旦”。日前,入选了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突破一亿亩。在省农科院黑河分院,大豆育种团队贾鸿昌主任正带领团队成员抢抓最后一批大豆播种。“我们正在播种的品种中,有一部分就是含有‘黑河43’亲缘的耐除草剂后代群体,这些试验为下一步生物育种选育品种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加快品种选育进程,黑河分院还通过南繁北育实现了一年四代,加速培育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我们正在努力攻克高寒区早熟大豆油分含量22%以上与产量协调提高的技术难题,计划让龙江大豆产量与质量一起提升。”

图片

黑河分院大豆育种团队贾鸿昌主任在田间耕作

在距离黑河500余公里外的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科研基地,5月中旬播下的大豆种子已经出苗。嫩绿的幼苗儿从土里探出脑袋,像是在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

齐齐哈尔分院大豆研究团队带头人袁明沿着试验区的步道,一步一步地前行,眼神一刻未离开过大豆幼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认真地记录着出苗的数量、生长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今年的播种质量不错,虽然春旱严重,但喷灌后土壤墒情得到了缓解,大豆的出苗率很好。”袁明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做好苗后化学除草的准备工作,确保田间无杂草丛生,保证大豆正常生长,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图片

齐齐哈尔分院大豆研究团队带头人袁明在田间记录大豆生长情况

生命的旅程,只要种下了,就只能义无反顾地向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科研人员会更加忙碌,精心呵护着试验田的幼苗,调查田间长势,记录开花期、成熟期等等,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做得一丝不苟,为科研梦想而努力奋斗着。

良方开 增粮忙

幼苗赋予农人收获的希望,农人挺直幼苗生命的脊梁。今年年初,省农科院党组擘画了“科技增粮产能提升示范工程”。自启动以来,全院共组织16个分院(所)、30个专家服务团奔赴30个项目实施地开展科技增粮工作。

在通北林业局八二林场千亩玉米示范方玉米已经出苗,拉开了“科技增粮”夏管的序幕。省农科院通北林业局科技增粮服务团团长、省农科院黑河分院的专家张武、姜宇和于晓光与通北林业局有限公司一道,“组团式”到科技增粮示范区现场调研出苗情况,并开展土壤深松环节技术指导。服务团对于深松作业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逐一检查。在调研过程中,服务团对当前深松作业对土壤结构的改变、提高土壤耕层的温度、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作用以及作业标准、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林场职工进行一一讲解。“希望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培训、现场指导和田间观摩等形式,将农科院的良种、良法与通北局良田、良机、良制相结合,达到提质增产的目标”,当地农技人员的心声,就是省农科院科技增粮服务团前行的动力。

图片

黑河分院玉米专家张武、姜宇和于晓光在田间调研

芒种时节,依安县上游乡红五月村的田间依然热闹。一个月之前,依安县红星乡红星村的1000亩土地已经完成了鲜食玉米的播种,此时玉米秧苗已经长到三叶一心。

“依安县因盛产优质鲜食玉米而远近闻名,其中少不了农业科技的加持。”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玉米专家何长安介绍,今年他作为依安专家服务团的一员,为这里的鲜食玉米设计了全套的生产技术方案。“比如说,前期我们通过错期播种,根据当地积温的高低及选择的品种进行分批次播种,这样既可以延长鲜食玉米的上市时间,又可以缓解因作物大量集中采收而导致工厂加工压力大的情况”,何长安说。

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良方助力丰收梦想。扎根龙江科技增粮主战场的农科人紧跟育种、种植、采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为每一处田地因地制宜定做种植方案、改良种植技术,聚焦大面积提高单产目标,形成“五良”技术集成,奋力实现粮食增产。

路虽远 行将至

土地是自然的天道,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芒种”前两天,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发布了20名首届“全国科创名匠”选树宣传名单,省农科院绥化分院聂守军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位入选者。

和其他奋战在黑土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样,“芒种”这一天,聂守军兜里揣着常年随身带着的那本沾满泥土的笔记本,带领团队仍奔走在田间地头,修炼着育种人的“笨功夫”和苦功夫。这一刻,就像是他扎根寒地水稻育种事业近30年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我们团队将以优质、抗逆、广适为育种目标,加快选育‘上得厅堂(高产优质),下得厨房(食味性好)’的当家品种,让‘中国碗’里装满更多‘中国粮’”,这是聂守军的豪言,更是省农科院的底气。

只有平凡的岗位,没有平凡的事业,为事业耕耘的你,自有万丈光芒。每一个为农业科研事业奋斗的人,都值得被记住。为满足农作物的灌溉、施肥、喷药需求,民主园区全员动力,举全所之力保障科研生产顺利有序地进行,做好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农地喷洒药物、修理卫生间下水管线……正是这些幕后的“英雄”,用点滴汗水和努力,共同为“大粮仓”添砖加瓦。

图片

乡村振兴科技研究所张哲、李鹏举坚守工作岗位

要做历尽千帆的得到,也要做水到渠成的锋芒。农作物在芒种时节向阳生长,农科人也在忙碌中书写着自己的“飞驰人生”,两个生命的双向奔赴,终会迎来恰逢其时的美好相遇。